“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是中国民间共同欢度的三大节目。
阳城人都知道,“端午节”是西关一年一度的庙会。
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说,有北方的恶月恶日说,还有起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节说等。
端午节原来是端五节,唐时,因唐玄宗皇帝的生日是
南方的端午节的习俗是赛龙舟。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唐代诗人张建封写诗记录当时南方赛龙舟的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可见唐代赛龙舟的场面相当热闹了。
西关人过端午节和北方人大致相同,这天要吃粽子、炸油条和油糕。端午节又叫“恶月恶日”。过去端午节这天,早上起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白艾,白艾是消毒祛寒的中草药,孩子们身上戴大人给做的香草袋,香草袋样式很多,小狗小人等手工艺品,据说能防病祛邪。
60年代以前,西关端午节的庙会相当热闹。那时,从西城门口一直到西关关帝庙的桥上,一条街挤得水泄不通。一街两行的山货农具最多。扁担、锹镢、箩头、草帽、竹帘……当年,杨锁丑的父亲是铁匠.正是收麦季节,他打的镰刀最出名,赶庙会的农家人都愿意买他的“杨”字镰。
一街两行除了卖货的就是小吃,炸油条的最多,其余牛肉丸子,尤其是东南关的回民卖的丸子最多,还有冲藕粉的小摊也不少,卖瓜子、花生的也很多,一街地面上尽是花生、瓜子皮。
说不定那儿还冒出一个耍猴耍狗的,对啦,摆地摊卖狗皮膏药的,卖前,先玩几套小魔术吸引人。
地摊上卖针的是个亮点,买不买针不说,好多人围着听起卖针人唱,可有趣了。
端午会西河滩是骡马会场,河南、山东、内蒙、新疆的客商赶着骡马来这里交易,这也是西关端午会的一个特点。
端午庙会唱戏起初大都在五瘟庙,五瘟庙的东面是戏台。那时晚上唱戏没有电灯,点是汽灯,两盏汽灯往戏台两边一挂,怪亮的。
后来的端午唱戏到关帝庙,关帝庙那里环境很好,庙院基本很整齐,庙前是凉厅,凉厅有一对大石狮子,
再后来的戏大都在土地庙唱了。阳城人爱听河南豫剧,土地庙当年唱豫剧最多,尤其是
想起过去的传统庙会,乡土味好浓,就象一杯美酒,越品越香。现在的庙会都现代化了,过去那一杯“美酒”,年轻人恐怕是尝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