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图书馆的部分自习教室设立“包厢”,采取按月收费制度,以每天两元钱的价格出租给学生。据报道,即使收费,这些座位仍很抢手,需要跟图书馆老师预约才能得到。对于图书馆自习室收费,不少学生认为不合理,而校方则表示收费主要用于支付电费和教室清扫费等。
■观点PK
众所周知,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座位是紧缺资源,所以在这上面做文章、动脑筋的大有人在,前有北邮图书馆自习室摇号,后有烟大图书馆开设收费包厢。既然问题普遍存在,那寻找缓解自习室座位紧缺压力的办法就刻不容缓,那么,花钱究竟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呢?
【支持声】
□新鲜,但不难理解。中国的大学教育自扩招以来,实际上已经商业化,图书馆设包厢并有偿使用,不过是商业化的一种表现。
□虽然有点儿不合理,但是对每天早起去占位子的孩子来说,花点儿钱换来多点儿睡觉时间,是很值得的。
【反对声】
□交学费了还不行,还得交这交那!
□大学图书馆是独立运作?没有财政补贴?建议以后到教室上课,根据座位收费……
■看法
别让“商业化”吞噬校园
对于自习室这种稀缺资源的利用,很多学校都在开发新模式,能不能推广到全国不敢说,树立几个典型还是可以的。有摇号限座的,有花钱买包厢的——最让人看不懂的还是北大,在图书馆里设了个苹果体验店,看来那里的自习室座位富余,还能开辟一块地方体验高科技。
每天两元钱的包厢费用于电费、打扫,苹果体验店光能体验不能买,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学生已经被捆绑进了学校的商业链条之中。自习室本是免费的地方,花不花这两元钱都要打扫、出电费,苹果体验店就算不卖产品,但难道不是在大学自习室打了个“植入广告”?这“广告费”谁收了?不管你收没收,反正学生是没收!
“大学生都站在社会边上了,也该知道社会上的规则。”有些学校或许觉得他们有必要给学生们上这样的一课。但大学毕竟还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过度地与商业化挂钩,最终会不会使学生们变得过于现实、看重利益?当他们走出校园之时,会不会觉得想方设法赚钱才是硬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