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正文

永远的葱郁 永远的中国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  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  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  慎。          的确,中华文明给人的印象的确如同一座大山,丰富、沉稳。但我认为,这  种沉稳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是一种以最稳健的方式更新自己的能力。中华文明是山,  但却是一座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的山,真正的中国人,既是仁者,也是  智者。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  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  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  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  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受弟  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  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  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  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的确,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文明曾经趋于保守与自闭。当西方探  险者乘风破浪,开辟新时代时,中国人还无虑地生活在自己季季葱郁的“山林”中。但,正  是这在稳健中求发展,在更新与生长中永葆特性的“山”的品质,使中国人在经历时代震荡  后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稳定发展的道路,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  柱,古印度的史迹早成为地底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  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土底  的沉淀仍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  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智  慧。寿哉,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