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温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解读2010 年温州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作文题,是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达到一种平衡,  实现两个合一,完成三大转身。    一、达到一种平衡    做到开放与限  制的平衡,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平衡,倡导“真实作文”。    对作文命题“度”  的把握,意在让每一个考生都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做到有话可写、有事可叙、  有情可抒,同时文题中的“行者”有较强的限制性,力求避免作文的宿构。《做一个“行者”》  适合于记叙、抒情与思辨,让那些长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考生,都有用武之地。     二、实现两个合一    打通阅读与写作,倡导知行合一,启发一种写作新思路。      作文导语用意颇深。一是打通阅读与写作,将言语感悟与言语表达有机关联,  以卷中鲜活的阅读实例作为“做一个‘行者’”引子,触发学生的情思。二是倡导知行合一,  在这些行者的身上,他们都有共通的特点,为理想为担当为责任而行。知行合一的精神如薪  火照亮每一个行走在现实生活中的学子,启示我们的学生:你们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有思  想的行动者。    三、完成三大转身    从柔情之风转向刚健之风,从静  观默想转向行动担当,从小爱世界转向大爱人间,让生动的笔触和刚健硬朗的文风并存,引  领一种写作新走向。    作文导语开篇显义,“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  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行者”,已超出作文的意义,在人生的起承转合中,跌宕的是生  命的丘壑山水。    做一个“行者”,以阳刚的名字定义。曾几何时,我们的作文  风花雪月、小桥流水,阴柔之风吹拂大江南北,汉唐气魄、魏晋风骨被我们遗失了,直面现  实的行动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之中。做一个“行者”,掷地有声,它呼唤我们的学子要雷厉  风行,要脚踏实地,让流布于作文中的生活气息与生命气质如土地般厚重,似长风般浩荡。      生命需要两极,阴阳共生,刚柔相济。当阴柔之风过盛之时,需要阳刚之气灌  注。生活需要呢喃之语的抚慰,还需要雄壮之歌的唱响;心灵需要涓涓细流的滋润,还需要  长江大河的激荡。“天行健,君子当自强”,当那古老而熟悉的声音在你的心灵回响之时,  你是否已洞悉了生命的意义?    做一个“行者”,以行动的名字定义。当我们的  智慧止于书本之时,无限精彩的世界就被关在门外了。“眼高手低”是当下教育的流弊,“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是社会的沉疴,我们需要行走在大地上的“行者”,而不是高谈阔论的  “智者”。投入地行动一次,胜于千百次质疑问难;忘情地演绎一回,胜于千百回临渊羡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以知识为点,以精神为尺,用双脚丈量大地,  那么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长度,更有智慧的深度与生命的硬度。这为我们日渐萎靡与狭  小的心灵世界,找到精神突围的开始。    “行者”,行己度人,行于当下。当人  生处于低谷,“行者”会奋然跃起;当别人陷于困境,“行者”会施予援手;当他人给予善  意的微笑,“行者”会报以同样的微笑。将心比心是“行者”的内心告白,毅然前行是“行  者”的行动指南。    行行复行行,“行者”一路撒播阳光,一路收获风景;一路  铿锵高歌,唱响生命的华章。我想,当我们的学生以“行者”的姿态行走时,他们收获的不  仅是人生的风景,更是未来人生的精神走向。    做一个“行者”,以大爱的名字  定义。古往今来,无数“行者”用心中的大爱,践行一个朴素的真理——爱不异行,行不异  爱。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一方百姓的幸福;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醒民众的觉  醒;玉树地震中的无名英雄,以忘我的投入托起一个个生命的奇迹。行动者,改变世界,创  造奇迹。    当大爱将我们凝聚,我们的行动就有了深刻的关联,“老吾老及人之  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就有了生动而坚实的注脚。当一片树叶摇动另一片树叶,一个波浪拍  打另一个波浪,森林就会蔚然壮观,大海就会波澜壮阔。那么,学生对行动的理解就会变得  意味深长。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基本在我们的预想之中,考生发挥正常。  但还是发现一部分作文强行套题原创乏力,过度强调小我,不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表达  能力较差等等。惟独如此,我们更要提倡原创与借鉴并行、刚健质朴与生动细腻并重、自我  与大我并存、思想与语言并修,在行动中作文,在作文中行动。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金戈)

    做一个“行者”    翻开书,我无比羡慕三毛撒哈拉的奇遇,也流连于席  慕容笔下的大草原;合上书,我想为什么不自己用行动去见证这种美妙,于是简单收拾行囊,  出发。     我去过井冈山,放弃了坐汽车,执意用双足去踩踏那片红土地。  为此,双脚总是被石头硌得生疼。粗糙的红米饭难以咽下口,走到半山腰便累得气喘吁吁,  可一想到“行者”二字,我坚持下来。那一路茂密的树林,让人觉得万分奇特的方竹,沿途  淳朴的当地人,到达黄泥岗时的欣喜,一切原本坐车时无法欣赏到的,都用我的行动一览无  余。到山顶时,不住地想起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刹那间,才真正收获一种坚持与  毅力,我才从侏儒变成行动上的巨人。    也曾到过赣州的出浮桥,起先看到那广  阔的江面上横躺着看似柔弱的浮桥,胆小的我想掉头就走,可看见众人都已踏上,只好硬着  头皮伸出一只脚。冷不丁一眩晕,颤颤地踩了几步,但很快调整好重心,大胆地向前跨去。  “叽嘎叽嘎”古老浮桥发出好听的声音,宛如一曲浅吟低唱的昆曲。弯下腰,看见牢牢打入  木桩的铁钉已有点生锈,木板上延伸出多条古老而又美丽的裂痕,一点点沉淀下来。我不知  道这从宋朝时便有的浮桥曾拥有过多少人的脚步声。但配上岸边古老的城墙,我猜测他们是  一群云游四方,心怀天下的侠士,吟着“哀民多生艰”。碧波荡漾的江水也定见证这曾走来  的一群背茶篓的客家女子,欢声歌唱留下她们的朝气。过往无数的脚步都加重它的深沉。      快走到末尾,我有些不舍,只好换成一小碎步一小碎步地踩着,心想着若是刚  才我掉头就走,又怎能收获这岁月留下的美丽痕迹,是我用行动才见证这历史的深沉。     归来时,我的行囊充实着一种成长后的坚定意志,也读懂历史沉淀着的美丽,当然还有更  多„„    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行者。做一个行者,我在用自己的双脚踩踏出心灵  的感动。    【点评】    作者的叙述很干净,少了华丽铺陈,但有张力。  文中的声、色、形、气,与人物的心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情  感。写景,就是写人。文中的联想也仿佛天成,如若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浮想翩翩,  体验细腻,令人感动。这样的美丽,源于行动,作者在行动中收获着深切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