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云镂月,匠心独运——善剪会裁

  裁云镂月,匠心独运——善剪会裁         写文章必须有材料,材料  是写作的基础,故而学写作的人须随时随地抓紧时机观察生活,向周围的事物学习,须博览  群书,吸收知识,勤奋积累。忽视或舍弃这方面的基本功,不花大气力去占有材料,要提高  写作能力,只是空中楼阁。然而,有了材料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还得有一番裁云镂月、  善剪会裁的硬功夫。衣料质地再好,还是衣料,不按一定的尺寸剪裁,就不能制成合体的衣  服。苏东坡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话,深刻地说明了材料积累和材料选用之间关系,这就是“博  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观”与“积”要“博”、要“厚”,而使用时要“约”要“薄”,  积累材料要充分、丰富,使用时要取舍、剪裁,做到少而精。

        

   文心絮语

    

         清朝人袁枚的《随园诗话》  中有这样一句名句:“着意原资妙选材”。任何一位善于写作的人都会用心地根据自己的写  作意图选择材料,材料选得巧妙,文章就精美得体。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不可能把  自己所了解的或所占有的材料百分之一百地表达出来。列?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巨匠,他所创  作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伟大作品在全世界经久不衰地传诵。他使  用所积累的材料到什么程度呢?1864 年他给裴特的信中说:“这秋天,我的小说写了颇不少。  ‘人生朝露,艺术千秋’,天天这样想到。如果一个人能把他所了解的写出个一百分之一就  好了——可是只写了一千分之一!”使用的材料只是积累的千分之一,虽然这不是准确的数字,  但从中可领悟到“约而用之”的道理。为什么要约用?要考虑到作品的价值,作者艺术的良心。  学生学写作虽然不能与作家写作的要求匹比,但道理是相通的。

         在材料的使用上有三忌:  

         一忌舍不得割爱。凡是沾  一点边的材料,不分主次,不分巨细,捡到篮里都是菜,都塞到文章中。比如食用一只鸡,  尽管是花劳力饲养或花钱到市场上购买而来的,烧煮前必须去除鸡毛和肚内杂物,如果鸡毛  和鸡一起煮,是无法下咽的。选择材料的道理相同,必须根据写作的主旨去芜杂,存精粹。  写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文章,尤易犯这种毛病。记流水帐,拖泥带水,什么都舍不得去。

         二忌添油加醋,添枝加叶。  生活中撷取的某个素材,或阅读中获取的某些材料,原本是好的,但使用时想充分发挥它们  的“作用”,就过分渲染、扩大,添加许多枝枝叶叶。这种泡大材料的做法,不仅影响文章  内容的真实性,而且大大降低所选材料的价值,给人以臃肿的感觉。

         三忌马虎潦草,差错百出。  材料要核实,如果是道听途说的,就应该作一番了解;如果是引用名言警句,或引用某个事  实的叙述说明,就应翻阅有关书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如果引用数字,就须调查核实,  准确使用。有篇短文谈到芝加哥将再建世界最高楼时,说:“这幢形似宝塔的新办公大楼的  高度为160 英尺,比西尔斯高49 英尺。”而另一篇短文却说:“新办公大楼的高度为1590  英尺,比西尔斯高496 英尺。”同一幢高楼,高度竟相差1430 英尺!写文章如此马虎潦草,  相信谁呢?其中必有一组数字是错的。

   材料究竟应如何选择呢?

         一、须紧扣主题。

         所谓主题,就是文章所要  表达的中心思想。任何一篇文章,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而材料是中心思想的支柱。选择    材料首先应紧扣中心思想。俗话说,“量体裁衣”,如果说文章的“体”是中心思想,那么  就要选择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关系不密切的须严格筛选,没有关系的应坚决删去,  毫不可惜。例如吴晗的《谈骨气》,阐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观点,为了紧扣这个中心思想,  作者对材料严加选择。仅摘引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就阐明“骨气”的含义;什么样的行为叫有骨气,仅精选了南宋文天祥、不吃嗟来  之食的穷人、民主战士闻一多三个事例,就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有所侧重地证明中国人民有骨  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优良传统。所选用的材料不枝不蔓,以  一当十,真正是表达中心思想的支柱,使中心思想鲜明、突出。

         即使写同样的景、同样的  物、同样的事、同样的人,由于作者写作意图各异,所选材料也会大相径庭。如同是以“海  燕”为描写对象,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在材料选择、剪裁上就很不一样。  前者的写作主旨在于以海燕为象征,预言并呼唤革命暴风雨的来临,所以选用暴风雨来临之  前的变化着的海景为写作材料,让海燕在狂风、乌云、闪电、雷鸣、波浪构成的广阔背景下  搏击,以海鸥、海鸭、企鹅等猥琐的形象衬托,显示勇敢者的英雄气概。后者是被迫离乡去  国,在海上航行,借托海燕表达思乡恋国情怀,因而选用了故乡春燕的材料,“燕子归来寻  旧垒”,选用了万顷海涛中燕飞、燕憩的材料和海鱼飞窜的材料,两组材料融汇、结合,把  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契诃夫是写短篇小说的  了不起的作家,他创作的特点之一就是严于选材,善于酌取。他曾这样说:“一点多余的东  西也不应该有。凡是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都应毫不留情地去掉。”从中我们可深刻领  悟选择和剪裁材料的必要性,与主题无直接关系、密切关系的材料,都要舍弃,毫不留情。  

         二、应选有代表性的,能  反映事物本质的。

         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材  料并不都能入文章,有时类似的材料比较多,如果都入文章,仍会出现堆砌的毛病,从而影  响主题的表达。因而,在有关的材料中还须精选,精选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  本质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他在《我怎样写<谁是最  可爱的人>》一文中说:“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  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  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  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  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所谓“最能代表一般的典  型例子”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文中最后精选的三个事例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  人恨、对朝鲜人民爱和对祖国人民的深情。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崇高的使命  感和英雄气概,正是志愿军战士身上最为本质的东西,因而能突出主题,震撼人心,在读者  的胸中燃起热爱的火焰。

         有时材料很细小,是生活  中的细节,选择时同样要精心,选最为典型的。越典型,越有代表性,越能闪发光彩。《儒林  外史》中作者吴敬梓对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所选用的材料绝妙,可算是匠心独运。文中是  这样写的: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  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  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    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  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  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  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  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  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  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严监生是吝啬到极  点的人,临死前因家里点“两茎灯草”而“不得断气”,死不瞑目,选这样的材料入木三分  地刻画了这个吝啬鬼的丑恶灵魂,“两个指头”更是这个材料中的传神之笔。

         三、应选新颖的、生动的、  富于时代气息的。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新事物层出不穷。电视、电台、报纸、杂志传递大量的新信息,这些为写作提供了许许多多  生动而新颖的材料。中学生不仅要具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善于积累,而且要根据写作  意图善于从中挑选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曲折而有情趣的。例如:改革开放中的新气象,教学  改革新篇章,城市建设新面貌,科学技术新成果,文化体育新秀谱,等等。生动的材料数不  胜数,选入文章,就虎虎有生气,有贴近感,可读性强。如果文章中用的多是陈谷子,烂芝  麻,那就死水一潭,毫无意义。别人用过的材料是不是就绝对不能再用呢?不是。有些材料确  实典型,确实有价值,只要能选好角度,推出新意,选入文章,仍然会起积极的作用。

         佳作借鉴

   春夜的沉思和回忆

         今年春节里的一个夕暮,  我在四层楼一间房间里,等候一个年轻朋友的来访。约定的时间还早,我乃坐以等待,在悄  悄潜入的夜色中坐了很久。

         楼屋位处喧嚣的市区一  角。窗外楼宇毗连,层层叠叠的屋瓦,宛如苍茫烟雾中的褐色的浮云。远处山头上的电视塔,  年代久远的白塔和乌塔,各各耸立在城市的边缘,在晴朗的夜空中画出尖尖塔影。华灯初上,  高楼霓虹灯的光芒影影绰绰照入窗户。室内没有开灯。这些日子以来,我习惯于在一壁厢的  黑暗中沉思默想,面对着粉白墙壁上一幅很大的彩色照片。‘照片来自北京。我是在去秋末  从上海带回来的。配了特制的镜框,挂在我的屋子里,从此朝朝暮暮同我在一起。

         这就是周总理那一幅有  名的最后的照像。许多人都说它是一幅油画。画面的背景色彩是令人惊异的。乍一看,仿佛  是黑色天鹅绒的垂帘,而在不同的光影下,却呈现出凝重的古铜色、高贵的紫色和深沉的栗  色。最使人感动的是坐在沙发上的总理侧身头像,布满金黄色的柔和光辉。一绺白发闪亮如  银丝。那长长凝视的眼神里,贮满了对中国以及对整个世界多少历史的回顾和瞻望!照片的左  下角,浮雕般呈现一只洁白的细瓷茶杯。杯上一棵万古长青的苍松。总理胸前佩戴的毛主席  像章上“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字灿然在目。整个画面是庄严的,肃穆的;安祥的。感谢杰出  的摄影艺术家给我们敬爱的总理留下永恒的画像!这幅艺术上造诣极高的摄影名作,捕捉了伟  大人物不朽的一瞬间。

         蓦地一阵暗香浮动。一年  一度的漳州水仙花在春节时相继盛开。剔透玲珑的黄蕊白花,依偎着青葱的绿叶,在温馨的  夜晚中静静飘着清香。这使我想起总理灵台前,那两盆端庄的水仙。玉洁冰清,纤尘不染。  我永远不会忘记,两年前的春节前后,听说悼念总理逝世的电视纪录片立刻就要停止放映,  我匆匆赶到市郊一个单位的礼堂去看最后一场。

           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  夜。春寒料峭,风雨凄凄。在三部电视片连续放映中,两个多小时,人们经历了一生中最大  的悲苦。低回的哀乐伴随着撕裂人心的呼唤。诉说不尽的怀念与哀思。泪水充满了哭泣的心  灵。举行庄严的吊唁仪式时,在我们无限敬爱的总理遗体前,人面兽心的“四人帮”竟敢冒  天下之大不韪,当众侮辱我们的好总理。丑恶的镜头推了出来。叛徒头上歪戴着帽子,真该  有一根拐棍狠狠地把它打落在地!一霎时,全场观众怒火万丈,黑暗中爆出连声咒骂和严厉的  斥责。我心如火焚,却又觉得浑身一阵彻骨的寒冷。在那些沉闷的漫漫长夜,我真想大声呼  喊,以减轻内心的压抑。两年前那个哀伤的春节犹在眼前,而猖獗一时的“四人帮”早已被  历史的巨轮压得粉碎。多年来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妖魔鬼怪无不原形毕露。伟大的社会主义祖  国如日东升,光芒万丈。

         我默默地挑选了一盆开  得最好的水仙花,呈献在总理遗像前。清清的水,碧绿的叶子,芬芳素馨的白花。总理生前  也许喜欢这种纯洁的小白花吧。

         钟响了。仅仅隔了几条街  的那只大钟,敲起来的声音是很响的。而在春节夜,余音不绝的钟声则又显得很庄重。我打  开收音机,电台播送贝多芬的传世之作“第五交响乐”,通常称之为“命运交响乐”。恩格  斯高度赞誉这部壮丽的音乐作品。总理在世时,在一次音乐会上特意安排了这个演奏节目。  这是一支战斗历程的颂歌。第一乐章以四个音符的乐句为先导,一开头就向黑暗挑战。出现  了音乐史上有名的“命运叩门之声”。随着重复的叩门声,逐渐展开艰苦的探索。乐曲的主  题不断加强。紧接着,管弦乐汹涌澎湃的巨浪由远而近,强有力的音响,宣告斗争已经开始。  

         有人叩门。我的年轻朋友  恰好就在这时候来访。窗外的节日灯火照耀得如同白昼,并将斑驳的光影投入屋子里。总理  遗像下的花影摇动,幽香四溢。贝多芬用生命谱写的音符时而升腾咆哮,时而低回不尽。无  比强烈的旋律掀起撼天浪潮,反复冲击着人间的黑暗势力。受苦与希望交替出现。只有斗争!  唯有斗争,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我的朋友久久伫立在总  理像前,有意无意把水仙花摆得更端正些。她说,她想起年前她到过闽西老区长汀。汀江穿  城流过。水之滨,一座小楼。楼屋筑立在高高的石基上,昼夜俯临长流的江水。

         难忘的历史小楼。风风雨  雨数十载岁月如水流逝。总理住过四个月的楼屋至今犹在。1931 年岁暮,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周总理在上海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从黄浦江边坐船出发到汕头,在前往瑞金途中,来到长汀。  这里是毛主席创建的中央苏区经济中心。总理到达后不久,一个冬夜,围绕火红的炭盆,向  干部们畅谈国内外形势,直至江上泛起青色的黎明。

         翌年四月初,毛主席和朱  老总同总理在一起,为开辟闽南的革命根据地,共同制定攻打漳州的军事部署。随后,毛主  席和朱老总率领东路军,出师东征。总理留守长汀,统率一支庞大复杂的支前队伍,保证了  漳州战役大获全胜。这江边小楼既是总理居住的地方,又是后方的最高指挥部。在那些战斗  的夜晚,小楼上来往的人通宵达旦。多少个江上寒夜,总理留着胡子的面影,出现在烛光映  照的楼窗前。

         我的朋友说,每一次,她  沿着江边慢慢走过,总举目眺望那砌在巨石上高高的小楼,出神地望着楼上紧闭的窗子。期  待?想象?追思?都是,也不都完全是。她毕竟还不过;十多岁,理不完的万千思绪,真是说不  清楚呀。

           贝多芬的交响乐。奔放的  热情渐渐转为温柔的低语,有若记忆的回声。严酷斗争中的短暂静息。感情更深沉了。内心  的火花闪耀不已。信念是坚定的。向着光明的未来,回答胜利的召唤。战斗从未停止过。

         照片中,总理坐在沙发上  思索中国的命运,思索着人类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最后的照片,“最后的时刻”却也  是永恒的时刻。

         “那一次,我和总理坐在  一起,就在他身边,两个多小时。”我的年轻朋友悄声说。停停,她沉静地说下去:“就像  现在这样,总理坐在我旁边一张很大的沙发里。”

         11 年前,1967 年9 月5  日临近午夜时分。五个年仅十五六岁的男女学生,代表南方一个省里人数众多的革命群众组  织,第一次走向人民大会堂一间小客厅。早一天,总理特意指定要接见这几个代表们。几个  入世未久的娃娃们,在警卫人员引领下,小客厅的门推开了。总理从沙发上迅速站起来,面  色严峻,看看手里的一张名单,念着来访者的名字,逐一和大家握手。孩子们被邀请坐下来。  我那个年轻朋友恰好紧紧靠着总理坐着的大沙发。那么贴近,疑是在梦中,做梦也没有想到  同亲爱的总理那么贴近地坐在一起。总理仔细地倾听汇报,不断提问。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  日理万机,显然消瘦多了。真是不该让总理为一些“山头”操心呀。

         总理说,你们是祖国的年  轻一代,要警惕,在海防前线要特别警惕敌人的破坏,要严格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  注意团结最广大的群众„„

         小客厅的窗帘严严地垂  落在地上。长窗外是空阔的天安门广场。九月的北京夜空高极了,蓝极了。一眨眼,两个多  小时过去了。临别时总理笑着对孩子们说,祝愿你们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一席话,语重  心长。大家尊敬地目送总理缓步出门,走向大理石走廊。

         夜深了;从明亮的小客厅  边门看出去,铺着厚厚地毯的大理石走廊上,灯光朦朦胧胧的。一片寂静。总理一个人渐渐  远去„„十多年来,这个伟大的背景始终长驻在一个女孩子的心灵深处。九月里那个秋夜,  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幽深的长廊渐行渐远的背影,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清晰地在眼前浮现。  

         她双手掩着苍白的脸,垂  下头来。一阵轻微的颤栗流过她全身。她诉说着:“那时我多么想要总理胸前佩戴的那枚‘为  人民服务’的毛主席像章。我不敢开口。不过我想,我还是带来了总理胸前那个纪念章,在  我心里。”

         她抬起头来,润湿的眼睛  莹然发亮,深切地注视着墙上的总理遗像。含着泪,无声的告白,庄严的誓语,不尽欲言,  不尽欲言啊!

         邻近的一家电影院屋顶  突然灯火通明,有如聚光灯照着总理栩栩如生的侧影。总理坐在那里,雍容慈祥,凝视远方。  亭亭玉立的水仙花,供在总理像前。清香扑鼻。贝多芬的交响乐以雷霆万钧之势,轰然而上。  华丽的长号吹响了。光明终于征服黑暗。正义战胜邪恶。进行曲高奏生命的凯歌,气象万千。  欢呼吧,欢呼斗争的胜利吧!

         曲终人未散。我和我的年  轻朋友很久很久站在总理像前,默然无语。这个充满沉思和回忆的春节之夜快过去了,我们  将迎接一个阳光灿烂的明天,迎接未来征途上的光明岁月。

           作家何为这篇散文写的  是由周总理的一幅照片引起的沉思和回忆。周总理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可写的材料是极其丰富  的,“回忆”可以为脱缰之马自由驰骋,把众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和事聚拢在笔下。但作者  未作这样的处理,因为一篇不长的文章难以容纳。作者着力选的材料是:一幅彩色照片,几  盆飘香的水仙花,观看最后一场悼念总理逝世的电视记录片的场景,贝多芬“第五交响乐”  表现的战斗历程,闽西老区长汀历史小楼的风风雨雨,1967 年9 月5 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  见五个代表南方一个省里革命群众组织的男女学生的情景,房间外的景物,年轻朋友的来访,  等等。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看来似乎很零散的材料呢?其实,正是作者善剪会裁,“约而用之”  的功力。

         一幅彩色照片是作者文  中所要表达的沉思遐想的引发物和附着物,也是总拎全文的纲,不仅要选入,而且要详细描  绘,诉之于读者的视觉,织入读者心中。画面背景色彩的凝重、高贵和深沉,浮雕般细瓷茶  杯的洁白,杯上万古长青的苍松,簇拥着总理的不朽形象,也给总理颂歌定下基调。

         飘香的水仙花玉洁冰清,  纤尘不染,是周总理高尚人格的写照。文中六写水仙花

,有形有色,有香有韵,有眼前  繁茂的水仙的实写,有回忆中总理灵台前水仙的虚写,精心裁镂,使幽香四溢,总理高洁品  格永照人寰。

         观看悼念总理逝世的电  视记录片的场景,是顺流而下的材料。由“最后的照像”想到“总理灵台前”的“端庄的水  仙”,当然就极其自然地想到“电视纪录片”,倾吐对总理不尽的爱戴与哀思,对总理伟大  人格的赞颂。选择有关场景材料,由个人的所思所感扩展到全场的共鸣,加深材料的寓意。  

         贝多芬“第五交响乐”  的材料分散在文章的下半部分,依次在四个地方出现。首先是以四个音符的乐句为先导,叩  击命运之门,向黑暗挑战;接着以无比强烈的旋律掀起撼天浪潮,反复冲击人间的黑暗势力;  再接着是奔放的热情渐渐转为温柔的低语,严酷斗争中的短暂静息;最后是以雷霆万钧之势,  轰然而止,光明终于征服黑暗。音乐语言表现的艰苦的战斗历程正是总理革命征程的写照。  正因为如此,该材料中又穿插着其他材料:

         1.恩格斯高度赞誉这部  壮丽的音乐作品。

         2.在一次音乐会上,总  理特意安排这个演奏节目。

         3.在乐曲出现受苦与希  望交替时,插入年轻朋友述说长汀历史小楼的往事,展现总理与毛主席、朱老总开辟根据地  的艰辛。

         4.在乐曲出现短暂静息  时,插入11 年前总理接见男女学生代表的情景,语重心长的教诲,幽深长廊里渐行渐远的背  景,展现总理信念坚定,战斗从来停止过。

         5.年轻朋友对总理胸前  “为人民服务”纪念章的向往和领悟。

         第三、四两个材料是对往  事的回忆,颂扬总理以生命在战斗,第五个材料揭示旺盛斗志的源泉,而第一、二两个极简  的材料表露对这部音乐作品的高度评价,从而有说服力地以此为总理生命凯歌的写照。

         总起来说,文中主要的材    料是周总理的照像,水仙花,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由水仙花追述到观看电视纪录片的往事,  由第五交响乐追述到长汀历史小楼和人民大会堂接见的两件往事。这些材料貌似零散,但组  合得井然有序,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理是伟人,可歌颂的方面极多,但作者在  本文要赞颂的是总理高洁的品格和与黑暗势力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因而精选了水仙花和贝  多芬第五交响乐。写照毕竟是写照,必须有事实作为依托,故而追述了三件往事。围绕中心  思想精心选材是特点之一。

         特点之二是善于剪裁。照  片虽详细描写,但并未面面俱到,突出的是总理的眼神、精神,衣着、手的姿势等虽在画面  上展现,但都舍弃不说了。又如往事的回忆,开辟闽南革命根据地错综复杂,但文中只取“历  史小楼”这个“点”,突出总理在此从容指挥,保证战役获胜。至于怎样支前,怎样指挥,  也都舍。因为不是具体地写斗争史,而是通过简述这件事,赞颂总理向黑暗势力冲锋的精神。  再如午夜时分接见的情景,删除男女学生汇报的内容,总理提问的内容,突出伟大的背影和  被接见者的感受。这样剪裁,以被接见者的心灵震动赞颂总理关怀未来、战斗不息的精神。  

         第三个特点是善于抓住  照片、水仙花、第五交响乐等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将三者贯串全文,又交织起来写,达  到深沉而优美的境地。

         材料既诉之于视觉,又诉  之于嗅觉,还诉之于听觉,眼前事与过去事穿插,窗外景和室内情映衬,作者确实是煞费苦  心。

         习作评说

   小亭的思索

         灰蒙蒙的天空下,空旷旷  的小街口,一座古朴的小亭隐现在晨雾中,几角飞檐依稀可见,如几个小小的问号——它在  思索吗?它在思索什么?

         带着这种疑问,我询了小  亭旁一位儒生气十足的老者,才知小亭名叫“四望亭”,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文奎楼”,  清雍正年间重修,名曰“魁星楼”。

         “为什么现叫‘四望亭’  呢?”我兴致甚浓。

         老者给我讲述了这样一  段小亭历史: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三下  扬州,赶跑清军。太平军将士们以小亭作为了望台,监视驻扎在城外清军的动静。发现敌情,  则在亭上吹角为号;战斗时,则在亭上击鼓助威。因而,大街小巷处处回响着这样的歌声:  “四望亭,三层阁,站在亭上探马脚。马脚到,吹角号,打得清军往回跑。”„„

         多么玄乎,多么遥远,但  又千真万确,近在眼前。我不禁细细打量起眼前这既普通又不平凡,既缥缈又很真实的小亭  来。

         小亭位于古城扬州西门  街东首。它是一座八面三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楼底层,于东西南北四面辟有拱门,  每面与街道相连;楼的二三两层,周以窗栏格扇,建作挑角飞檐 ——很普通很普通的一座小  亭!

         为了亲身感受当年那血    与火交织而成的情景,我举步踏入小亭。亭内阴暗、潮湿,给人以沉闷的感觉。内有一狭窄、  破旧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每踏一级,木梯便发生低沉、沙哑的“吱呀——吱呀——”的  声音。它,是在为太平军将士的死难而啜泣?还是在为太平天国运动熊熊火焰的熄灭而叹  息?

         登上二楼,双手抚摸着当  年太平军将士曾倚过的亭壁,双脚踏在当年太平军将士曾踏过的楼板上,恍惚间仿佛又听到  了140 年前的声声号角,阵阵战鼓与“四望亭,三层阁,站在亭上探马脚„„”的歌声响彻  天宇。

         多么轰轰烈烈的太平天  国运动!然而,最终却失败了。我不禁茫然。滚烫、殷红的血曾在这里流淌;高贵、下贱的头,  曾在这里滚动!今天,却只留下几杯黄土,默默地埋葬了过去;只留下这座小亭,静静地作为  历史的见证。哦,小亭,你这样无声地立着,是在嘲笑?是在惋惜?还是在沉思?

         我也陷入深深的沉思。从  太平天国运动,又想到辛亥革伞。在漆黑的中国,多少中国人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而最终,都没获得真正的胜利。为什么?为什么?

         茫然无所得,心中越发地  沉闷了。推窗远眺,雾越发地浓了。天地茫茫,我也茫茫。然而,当我的目光向下移时,我  的心砰然而动了——我看到人群!顿时,我仿佛明白了。

         人群,流动着,像一条川  流不息的小河。它要流向哪里?它要去干什么?用无数双细嫩的与粗糙的手去垒起社会主义大  厦;用无数双长满老茧与没有老茧的脚去踏出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每个人,都是一滴小小  的水,无数滴水便能汇成波浪滔天的河;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砖,无数块砖便能垒起击  不倒的墙!

         河,是的,一条伟大的河!  牵着黄牛,推着小车,多少人民自愿组成送粮队,顶风冒雪,冒着生命危险把粮食送到前线  ——《大决战》中一个小小的镜头在我脑海中定格。这不是一条伟大的河吗?

         墙,是的,一座伟大的墙!  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多少人民自愿组成坚实的人墙,在激流中与洪水搏斗——抗洪救灾中  一个小小的场面在我眼前晃动。这不是一座伟大的墙吗?

         “一条伟大的河!一座伟  大的墙!”我默默地念着,渐渐悟出了古人的哲理。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大学》上说:“道得众,  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唐太宗曰:“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者争  权夺利,大兴土木,严格等级,脱离群众,太平天国就咸了无本之木,怎能不枯萎?辛亥革命,  革命者没有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寻求他们支援。鲁迅的《药》不正是反映了这一情况  吗?辛亥革命,无源之水,怎能不断流?

         雾散了,一轮红日冉冉升  起。我心中的迷雾也渐渐散去。中国,是人民的中国。只要她保持这一本质,何愁不能驱散  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迷雾,何愁不能像这红日一样喷薄而出?

     在这冉冉升起的红日里,在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小亭静静地思索着„„

   (陈琳)

         这篇习作主题思想有深  度,在材料的选择与剪裁方面很有特色。

         “思索”是从“小亭”  生发开来的,要写好这篇文章,须解答下列诸多问题:

         什么样的小亭?座落在何  处?为何能思索?思索些什么?仅仅是小亭思索吗?与习作者的关系如何?通过小亭的思索究竟  想说明什么问题?选择哪些材料才能表达写作的意图?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才能把写作意图表达  得鲜明、突出?„„

         从文章看,习作者是经过  认真思考的。

         文章即景生情,借物抒怀。  眼前的“景物”就是“小亭”。于是围绕小亭选择材料。一是小亭的位置与构造,二是小亭  的沿革与历史。这些材料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必备条件,如果省略或交代不清楚,“思索”就  缺乏依据,飘在空中。

         上述材料的使用十分讲  究。一是注意剪裁,沿革仅作简单的介绍,而小亭的历史具体翔实。二是材料从亲身感受角  度加以发展、丰富,比一开始和盘托出有深度、有感染力。从亲身感受角度写太平军将士血  与火交织的情景,赋予小亭不尽的情意。

         由小亭的沉思,引出习作  者的沉思,进而扩展材料。从太平天国运动,扩展到辛亥革命,扩展到垒社会主义大厦的人  群,追述《大决战》中支前的镜头,抗洪救灾中的人墙,引用古人三条富于哲理的治国名言,  一系列寓含深意的材料伴随着语言倾泻而下,步步进逼,揭示文章的主旨。

         材料的选择与剪裁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