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地讲,作文的“立意”也是在“审题”——作为考生,在“读”懂 题目的过程中,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烁,数分钟内,文章的蓝图即闪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 立意不仅是在审题,更是高级阶段的审题。 立意要达到什么要求呢? 高考语文“考纲”首次提出了作文评分“分为基础和 发展两个等级”的要求,对“发展等级”,提出了的四条要求(2005 年仅作了一点“微调”)。 这四条要求中,就有两条与立意直接有关——第一条: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 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第四条: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 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而第二条中的“意境深远”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 立意提出的。如果用两个字把“考纲”对立意的要求概括起来,那就是“深”和“新”,用 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独树一帜”。 为此,考生须从以 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人们凭 自己固有的狭隘的经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惯性”是保守的,用以 认识客观事物,轻则片面,重则出现很大偏差,甚至造成错误。思维定势的存在,对作文的 审题是极其不利的。 打破思维定势,可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 或通过专门的思维训练,从正面获得,使自己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与时俱进”; 也可从反面的例子中,吸取失败的教训,使自己不蹈他人之覆辙。这里举几个可吸取教训的 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鲮鱼是一种凶悍的鱼,天生就喜欢吃 鲦鱼。材料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鲮鱼和鲦鱼养在一个水池里,用玻璃板把它们隔开。 开始时,鲮鱼见到鲦鱼即飞快地游去,想吃到鲦鱼,但却一次次地撞在玻璃板上。过了几天, 那些鲮鱼都已撞得“头破血流”,再也不向那边游了。这时心理学家把玻璃板抽去,鲮鱼和 鲦鱼都混游在一起,而鲦鱼即使在游到鲮鱼的眼边和嘴边,也不去尝试吃鲦鱼了。 这是动物 产生思维 定势的 典型 例子—— 思维定 势致使 鲮鱼得 了一种 “恐 鲦症”。 据说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也闹过一个笑话:他的家里有一 大一小两只狗,他要让它们方便地出入院墙,就在院墙下端打了一大一小两个洞,哪知洞一 打好,两只狗同时从大洞里钻过„„ 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 的例子也是不少的。某高校为关爱贫困生,在食堂专门开设了一个贫困生买饭的窗口,哪知 事与愿违,光顾此窗口者寥寥。近日多家媒体又报道了某高校创办“爱心超市”之事:超市 营业的盈利,用以资助贫困生,营业之外,还广泛收集各种捐赠的物品,陈列出来,等待贫 困生来领取,结果,又遭冷遇。对贫困生的关爱和资助,无疑是大大的好事,但好事却不被 别人买帐,这究竟怎么了?“凡贫困者,都乐于受助”——这种思维定势忽略了高校里的贫 困生与社会上的一般贫困者相比更爱面子这一点差异。 二、发掘材料真金 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含金量”都是很高的,所含的 “金”,或是耐人寻味的寓意,或是深刻的哲理,或是现实生活之光艺术的折射。发掘材料 真金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试举几个“经典”的例子: 例1:美国 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实验人员把青蛙放进沸水中,受到剧烈刺激 的青蛙舍命一跳,蹦出沸水,挽救了自己;而当把青蛙放到凉水中再慢慢加热,青蛙会慢慢 适应这样的水温,当它感觉温度越来越高想要逃离时,它的肌肉已经因不知不觉的温度升高 而疲劳无力和损毁了,再也不能收缩肌肉奋力蹦出热水。 这 则材料中蕴含的道理,一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是“防微杜渐”。写作时,不一定 面面俱到。 例2:美国有一家大型养鹿场,养了2000 多头鹿。长 期以来,群鹿养尊处优,失去一定的抵抗力。有一次,该养鹿场突然发生疫情,鹿子接连死 亡,2000 多头弱鹿死掉大半。一青年向场主提出一个“引狼入场”的建议,场主采用了他的 建议以后,就把20 头狼引入鹿场。狼入鹿场以后,弱鹿被食;强鹿奔跑逃命,增强了抵抗力, 身体也慢慢强健,鹿场从此恢复了生机。 这则材料中蕴含的道理, 同样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与前一则相比,青蛙是没有竞争对手的,而鹿子却有了 一个凶悍的竞争对手——狼,理所当然,“竞争”就成了“关键词”。 例3:1915 年, 一批欧洲的传教士在大洋洲北端建立了一个传教站。在其不远处,有原始部落民族,他们还 使用着磨制石斧。于是,传教士送给土著人大批短柄钢斧,旨在提高土著人的生产效率。结 果却大出所料,那些钢斧只是增加了土著人的睡眠时间。 这则材料中蕴含的道理 是,其一,观念的更新比工作手段的更新更重要;其二,提高人的素质才是当务之急。 例4: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 背过小溪。他的事迹不胫而走,被人们誉为“人桥”。 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 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娘。姑娘没有背孩子渡水,而是到处奔波,还掏出自己 的工资„„ 不久,小溪上架起一座桥,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 教着4 个年级的50 名学生。 这则材料是一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梗概,小说看似很浅,但 “思想”却不浅:两种价值观,两种人才观,在激烈地碰撞,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小说 没有一句说教,却向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材料蕴含 的真金发掘不出,或发掘出来的部分成色不足,立意的“深”和“新”则无从谈起。 三、巧妙选择角度 角度是人们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横看成岭侧 成峰”。现实生活中,高明的摄影师都会巧妙选择角度来拍摄出人们喜爱的照片来。我们所 观赏到的电视节目,特别是艺术类的节目,每一幅图象,都是导演在比较了同一瞬间拍摄的 角度不同的若干幅图象后优选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写话题作文,选好角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好的角度会使人耳目一新,大有出奇制胜之效。 一般说来,有这 样一些角度:正面,侧面,反面,多侧面,全景式,探究式,等等。 正面的角度,是从 正面直接接触问题,或叙述,或议论,直抒胸臆,不作迂回。正面的角度似写起来难度小一 些,但却容易使文章写得来面面俱到而缺少深度,缺少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正面的角度 要出好文,难度还要大些。当然,驾驭能力强的考生,也不妨选择这个角度。 侧面的角度,是选择一个小小的侧面切入,由于角度小,写作起来 相对难度小一些,立意的“深”和“新”容易表现出来。2004 年高考,江苏的作文话题是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个话题既大又雅,写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某考生却能妙选角度, 选择了两个历史名城——西安和南京,来进行“山与水的对话”,将泛指的“山”和“水” 范围变小,将颇为抽象的“灵动”与“沉稳”变得具体而实在——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 西安和南京何尝不能反映“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角度一选好,加上童话式的对话,这篇 作文自然便身价倍增了。古今中外,以侧面的角度取胜的佳作极多,宋代的“深山藏古刹” 的例子则是到了极至。侧面的角度好处多多,但“小小的角度”的选择却又是相当难的。不 过,还是建议考生突破难点,尽可能选择侧面的角度。 反面的角 度,即是通常所说的“反弹琵琶”。1999 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就有考生“反 弹”——力陈记忆移植后造成的人的堕性的增加,个性的缺失,知识产权的危机,伦理道德 的混乱,等等。由于理由充足,文笔优美,而得到了高分。反弹琵琶容易标新立异,但掌握 不好火候却又容易“弹”错。 多侧面的角度,即是选取几个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一个 中心。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一些考生选择这样的角度写作——一般选取两个或三个不同的侧 面。如2004 年重庆某考生的《菊花飘香的时节》,就选择了“菊之淡”、“菊之傲”和“菊 之殇”等三个不同的侧面,立体而生动地诠释了“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的话题。这方面,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最为杰出的典范。 全景式的角度,即是 全方位、多角度地写作。这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2003 年一位上海考生一篇《熔炉》, 硬是把当年“杂”的话题写绝了。当时,我在读了《熔炉》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炉火 纯青”,是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如用此成语评论一篇高考作文, 似有不当,但我还是选择了这个成语。一则中学生的考场作文写到这个程度——视野之开阔, 胸襟之博大,思想之深邃,文笔之流畅——已几近完美;二则作者以“熔炉”为题,以“炼 剑”作结点题,意在“锻造一把有中国特色的‘中华剑’”,就更用得着这个成语了。著名 学者邓拓倡导“要做杂家”,该考生应是学生中的“杂家”。但是,没有足够的底气,选择 全景式的角度来写作,却又是极难的。 探究式的角度,即是采用 探究问题的方式进行写作。如前面谈到的“高校助困”这个话题,就很值得探究。 角度的选择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因考生自身准备的写作材料而异。 前面所举的许多例子,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列出好多角度供选择。 总之,考场上,考生应结合题目的实际,扬已之长,避已之短,磨砺思维之剑,亮出立意的 奇招,打出自己独有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