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表述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因这类试题综合性强,更能测试出学 生的语文能力。综观几年来语文高考试卷的变化,我们发现,淡化客观题、强化主观题已是 趋势,而新课改将会使主观题成为高考试题的主流、重头戏。但从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 试结果看,考生的这类试题得分并不理想,失误颇多。所以文字表述题因其分值高、难度大 而成为语文高考的瓶颈。怎样突破这个瓶颈,笔者认为可以从分析失误人手,找出原因,找 到对策。以下结合 2006 年部分高考题进行分析说明。
[ 失误原因 ]
一、审题不清,答非所 问。
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 阅读题时,往往是粗略阅读一遍全文后,匆匆扫一眼题目,就仓促答题。由于审题不清,就 会答非所问。
例如全国Ⅰ卷 14 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 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
正确答案是:①植物成 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 . 用“想”比“听”更合适 ; 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而有些考生却写出“虚 实结合”,“与下文的嗅形成一种反衬”,“作者在感受这种声音,声音是虚的,这样写把 虚物实写,实物动态化,更形象”,“体现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 “虚实结合”“反衬”是表现手法,题干并没有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引出下文”“动 态化”“更形象”更是信口开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没有细读题干,审清题意, 连问的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仓促答题,分丢得实在可惜。
二、研读不深,分析不 透。
高考阅读题大多在对文 意的深层领会上设题,而许多考生由于紧张或时间仓促,不能透过表象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 析,只是跟着感觉走,因而不能综观全文 . 领悟要义。
例如浙江卷第 19 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 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
正确答案是:平面生活 和立体生活的对立。
有的考生答为“为握手 而伸出的平展的手与握拳头打人的手的对立”,“最平面的微笑和微笑时伸出舌头的对立” 等等。这类答案的错因在于考生遵循了答题可在文中找的技巧,却没有透过表象挖掘实质, 没有把握原文精义,没有深入分析,只是蜻蜓点水,可惜 !
第 3 问: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________ 正确答案为: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 ②它 涉 及 到 多 方 面 的 对 立 关 系 ( 人 与 人 的 对 立 ; 平面与立体的对立 ; 表象世 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 ; 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 。
有的考生答为“因为这 四种动作是人类最多使用的”,“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只是被遮住了”等。这些答案都是 就词解词,就事论事,根本没有明白作者最终要阐述的是什么。可见没有读懂文章,没有对 文章进行分析。
三、归纳不全,遗漏要 点。
高考阅读很重视考查学 生的归纳能力,在此题的设置上,有时侧重于整篇文章中心主旨的归纳,有时侧重于几个语 段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分析综合,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例如全国Ⅰ卷 17 题 : 联 系 全 文 , 概 括 写 出 本 文 的 主 旨 。
(6 分 )
本题测试考生对全文的 理解及概括归纳表达的能力。
正确答案为:①通过发 现 “ 阳 光 的 香 味 ” , 肯 定 农 夫 的 阳 光 生 活 、 美 好 劳 动 、 务 农 的 选 择 ; ②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 市里退化 ; ③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此 题 赋 分 6 分,显然答案 3 点,每点 2 分。其实从分值上考生也可以推断出此题答案可有三点。综 观全文进行概括归纳,基本可以做到不遗漏要点。但大部分考生在此失分严重,就犯了归纳 概括不全的毛病。有的考生答为:“生长在都市的人忘却了阳光的香味,相反农村的生活充 满阳光”,“走向最真的自然,品味阳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对阳光的香味 的热爱”,“作者与年轻农民晒谷,从而了解到农民所说的阳光的香味”等等,众多答案都 犯了一个相同的毛病,不能全面综合,顾此失彼。
四、语句不通,表意不 明。
阅读题的检测,不仅考 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达能力。有的考生能读懂文章,但不会表达,不能用 通顺、简洁的文字全面、准确、鲜明地答题。
例如 浙江 卷 19 题第 3 问,有的考生答道: “在人类社会中,多数人都是这样,除少数的独眼龙” . “为 其利益而颠倒是非是普遍的”,“举的例子普遍 . 说明一般工 作是二维空间动作是平面的,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句子实在让人费解。
以上结合例子略谈四点, 说明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及训练中,要清楚阅读规律,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以避免答题 的失误。
[ 应对措施 ]
一、遵循阅读规律,清 楚设题规律。整体感知与深入分析相结合。高考现代文题的设置,强调整体阅读,是一个由 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所以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 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局部服从整体,主旨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 ; 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 及相互关系 . 并尽可能在各题相互联系中获得重要启示。结合 每道题的要求,深入分析,自然就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例如浙江卷《平面的生 活》一文,是借助寓言的表现形式,具体描绘了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几道阅读测试题都是围绕这个主旨而设置的。如果清楚了这个主旨,那么 19 题第 2 问很容易就能得出 “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准确的答案。
二、研读题干,掌握审 题方法,从题干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 取信息”,这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 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 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一 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方 向,找到答题的切入口,正确答题。
2. 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 方面的要求,只有挖掘出题干中的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如浙江卷 19 题第
3 问:使用“普遍” 一词的原因是什么 ? 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没有挖掘“使 用~原因”这两个关键、深层的东西,特别是“原因”,答题就不全面或隔靴搔痒,没有答 到点子上。
三、掌握答题技巧,把 握答题要领。
领会了主旨,审明了题 意,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 ; 要想准确答题,踏上采分点, 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和要领。
1. 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
命题者有时从考查学生 的概括能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 准确全面地解答。
例如 浙江 卷 19 题第 1 问“四个动作分别是 指„„”,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找到题中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找出有关动作描写的语 句,也就找到了答题的信息,从“首先”到本段结束。自然就会得出“友好的伸手,恶意的 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这一正确答案。
2. 语言力求准确、精练很多考生失分都是在表述上出了毛病, 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 把筛选好 的内容准确、精练地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 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 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例如 浙江 卷 18 题答案中的“左眼近视,右眼远视,不能交替工作”“二 维的平面世界,三维的立体世界”,第 19 题第 1 问答案中的“友好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 头做鬼脸”,文中都有这样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到了这些关键词句,以此为基础,再略加 工一下,答案就出来了。
(2) 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
必要时将文中已知信息 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3) 语言一定要精练。
高考阅读文字题,重在 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题目明确规定字数,怎样不超字又能把要点答全,这需要语言的 精练。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后,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 语言。
例如 浙江 卷 20 题,我们在答题时明白作者举两位画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现实的中两个不同的世界,同时还要研读有关描述两位画家的语句,抓住“过分”“侵略 性”“螺旋状”“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轻快的鸟儿”这些词句,透过这些形 象的语言,感悟两位画家的风格,进而转换为“夸张、批判、立体”“优雅、歌颂、平面” 这样抽象、概括的语言,准确精练地表达出来。
浙江宁波北仑明港高级 中学 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