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天灾的魔影总是不期而至,它不断地变幻着 形态,或是以台风的狂暴,或是以暴雨的凶猛,或是以高温的酷热,或是以地震的惨烈。现 在,它又以干旱的形态,带来家园的凋敝、财产的侵蚀、民生的苦难。 来自中 国气象局的消息显示,二00 八年十一月以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 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 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这些地区的气象干旱已对当地冬小麦生长造成较大 影响。 节后突闻抗旱声,北方久已未下雨。旱情之重,被谓为历史罕见,甚至 致使一些地区将陷于绝收之境。为此,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以及其他一些中央高层, 纷纷批示要求全力抗旱,以期夏粮能有好收成。这场抗旱,注定又是一次全民关注的救灾工 程。 1、秋冬连旱: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 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 2、受旱面积大:截至2 月2 日,河南、安徽、山东、河 北、山西、甘肃、陕西等主产省小麦受旱1。41 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320 多万亩。 3、受旱程度重: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雨,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严重,旱情仍在持续 发展。 4、旱冻叠加: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同时,去年12 月初以来,冷空气活动 频繁,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温过程。 5、出现冬春旱:2 月份华北、黄淮大部、江 南东南部降水将较常年同期偏少2-5 成,华北中南部、 6、黄淮大部旱情还将进 一步发展,一些地区将出现冬春连旱。 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广西、 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 等级,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 年一遇严重干旱,西南五省市旱灾引发人们关注 北方大旱与体制型缺水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 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亦有人祸原因。 在受灾严重的河南汝 阳县内埠村的主要灌溉工程浑水库干渠,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 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现在都废弃了。像这种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长久失修、管理不善 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只一例。与此相关的是, 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里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但我国农业仍大部分采用大排大 灌的方式,实际上让大气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给蒸发了。 上述情况是造成北方 大旱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是体制型缺水。体制型缺水有别于因水 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资冰型缺水和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在从计划经 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 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由此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 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体制型缺水是造成 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公地悲剧”(在 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资源因被滥用而枯竭)特性 的商品,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猴,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过度使用、侵 占和浪费,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果。 对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 水,我们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工程、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措施 来解决,但是解决体制型缺水的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 工程建设,如果在谁的分配上没有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引水后能否收到预期效果 很难说。 要解决水资源“公地悲剧”,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政府管制, 即计划方式,二是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即市场方式。但就中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来看, 比较可行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 体系。 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重构, 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关键在于确立了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农民有 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关概率,或者选择需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 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