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立意关键获得高考作文高分的新颖之举

  考场作文的评判具有特殊性,一是阅读对象单一,文章只是  写给一两个阅卷老师看;二是阅读时间短暂,每篇作文平均评改时间不超过一两分钟。在高  强度的工作中,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呢?显然,新颖的立意,会让阅卷老  师摆脱审美疲劳,会让阅卷老师对你的文章“一见钟情”。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见解新  颖

   “见解新颖”是指文章表现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新鲜、  别致、独到,能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富于独创性、突破性。 “新颖”的往往是“深  刻”的,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如果没有深邃的见解作内核,就不能产生启人心智的力  量。

   例如,从下面的一则材料中,可以提炼哪些新颖的观点。

   2012 年1 月20 日下午,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央视  财经频道大型公益晚会《春暖2012——特殊家长会》在北京举办。这台公益晚会用老师组织  特殊家长会的形式,让长时间与家长没有见面的留守儿童,通过视频,通过意外的会面,使  这些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通过展示留守儿童面临的生活窘境,号召全社会奉献爱  心,弘扬社会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让急迫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台公  益晚会感人至深,受到各界好评,仅播出当天各界捐献善款1.4 亿元人民币。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  从这一则材料中,我们可以谈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因为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他们关乎整  个农村教育和社会稳定,关乎民族发展的后劲。但是,这些议论,究竟有些大而无当。我们  可以对上面的材料,作深度思考:一是媒体在公益事业中的呼吁和推动作用——公益晚会以  一种有创意的方式,为社会各界搭起了传递真情、汇聚爱心、共建和谐的桥梁,让社会各界  倾听到留守儿童的心声,唤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二是对公益事业的更高期望——慈  善来自于人类崇高的感情和利他精神,合理引导这种感情、阐扬这种精神,是衡量一个社会  文明的重要标准;要把一时的热情变成社会担当和责任,由“热情型”公益向“常态型”公  益转变。这样思考,就能避开人云亦云了。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新  颖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例  如,写牡丹花,大多数诗人都写其娇艳,称牡丹为“帝王花”“富贵花”。晚唐诗人皮日休  的《牡丹》就很有代表性:“落尽残红始吐香,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绝,独占天  下第一香。”真是好话说尽!后来,明代有位诗人朱文康出来抬杠,写了一首很有识见的诗: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微可作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竟空枝。”从与枣花桑叶  的对比中说明牡丹徒有华美的外表而了无用处。对同一种植物,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  产生不同的审美态度。

   阅读下面材料,从较新的角度,引发出新的道理。

   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老师办公室,想借个杯子喝水。老师  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  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

   上课了,学生在下面写作文,老师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  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老师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  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以最快速度找出圆珠笔,纷纷把握着  笔的手伸向我老师。还是那位课间向老师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  跑着上前,把笔递到老师的手中,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这是一个令人温暖的场面,按照寻常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的淳朴与可爱,看出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但是,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为什么学生  向老师借杯子,老师不能亲自把杯子递给学生呢?老师向学生借笔时,学生为什么没有对老  师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我们进一步推想: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  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  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在这一番追问以  后,是否可以得出结论: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因此,对教育  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  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转换了角度  看问题,原来那温暖的画面会让为人师者有些许的惭愧。

   3.标新立异二月花――联想新颖

   有的材料是比喻类,或者文题有比喻义或引申义,要使立意  新颖,就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寻找与材料、话题相似的人事。联想的距离与本体越远,  可能越有新意。

   江西省的高考曾以“脸”为题让考生作文。面对我们熟悉的  “脸”,如何写出新人耳目而又符合题意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围绕“脸”展开联想,把这  个独词放开放大。可以想到王昭君的脸,“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可以想到  包公的那张黑脸,关公那张紫脸,想到京戏中的花脸„„脸只是思想起飞的线头,抓住它,  就尽可放飞千姿百态风筝。有个考生别出心裁地把“老巷”当作故乡的一张脸:

   十年之后的老巷依旧保持着沧桑的古建筑风格,剥落了朱漆  的窗棂在寒风中一张一合,“吱吱呀呀”声中仿佛我的童年正一步一步从那儿走出。我抬头  望见那座熟悉的二层小阁楼,墙壁上布满了密密的爬山虎,阁楼之上,檐角之下,藤蔓之后,  隔着一层薄薄的窗纸,我仿佛看见一张似曾相识的脸正远远近近地走来,那是谁?老巷吗?  

   这是一首游子唱给故乡的恋歌,以独特的视角写老巷之脸苍  老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用虚拟手法扣合了话题。

   北京有个考生写《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把“隐形翅膀”想  像成是生活在北京、生长在优越家庭里拥有的“特权”:

   我从来都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从上小学起,我就  知道我会上北京大学,谁让我就住在它的隔壁。„„因为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毫不意外地  上了一个好中学„„我和高中同学一块儿去奥体中心踢球,一块儿去颐和园春游,一块儿去  国家大剧院看戏,我们知道我们肩负的使命,但我们并不为此感到不堪重负,因为从小开始,  我们就是天生的赢家、胜者。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不必用力展翅就能在天空飞翔,这难  道预示着,我一出生就是比同类更高贵的鸟儿?但为什么我一点都不感到骄傲,相反却时时  感到自卑?有一本书说过,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却破坏了这种平等。这“有些动  物”,就是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的人?

   这是一双非常厉害的“翅膀”,它直接将同生于父母之身的  孩子们的命运分了等级。比喻新颖,见解也很深刻,形象的语言直击当下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立意训练】

   以“心中的太阳”为题,充分发挥想像,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学生佳作】

     心中的太阳

    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二(22)班  郭蕾  

   推开依旧不甚让人满意的试卷,我抬起酸涩的双眼,将目光  投向了窗外。

   窗下的那棵银杏依然光秃秃的,沉睡在寒冷的冬夜中,路灯  下显得有些瘦削,让人不敢相信短短几个月后将会在它们身上盛开那般浓密的绿荫。沿着银  杏稀疏的树丫往上看,目光所及处便是孩子们的教室――灯火通明,偶尔有值班老师的身影  在幽静的走廊中轻轻走过。

   不知道孩子们自习上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不认真的?讲小话,  看小说,浪费了学习时光下次退步可怎么办?打扰了其它同学可怎么办?这些孩子可都是家  里的小天使小太阳啊,家长、学校把他们送到我手里,我就要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  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从椅子上站起身来,我轻轻地走近窗户,教室外静悄悄的,  窗户上也望不见什么摇头晃脑的身影。我会心地弯起了嘴角。当老师多久了?从当初比学生  大不了多少的愣头小子,只怀着一腔对教书的热爱踏上讲台到如今两鬓微霜,批改作业本的  右手早已磨出了一层老茧,是多久呢?忘了!只记得迎来一批批不谙世事的孩童,又送走了  一批批踌躇满志的青年,三年又三年,早已不记得多少轮回了。只是习惯了满心满脑都是孩  子们如花的笑靥,昂扬的表情,还有哭泣的容颜。

   “老师,您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这是教师节孩子们送的  贺卡上写的一句话,我把它摆在我的备课桌上。“做一颗太阳吧,就像现在这样,用自己的  光和热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爱和希望,温暖每一个稚嫩的心房。”我常常会这样对自己说。孩  提时代,老师就是自己心中最圣洁的太阳,现在,终于也完成了那句话:“长大后,我就成  了你。”一方黑板,三尺讲台,像一颗不陨的太阳,照亮孩子们成长的路途。

   然而,不同的是,幼年的我不会想到,多年以后,站在讲台  发光发热的我,作为老师的我,心中的太阳却是底下这一群天真纯洁的孩子。我的学生就是  我心中永远的太阳。当年的踌躇满志早已不再,如今的我永远只为一个卑微的理想而日夜奋  斗着:孩子们,只要你们过得比我好!

   夜渐渐深了。我拿起了椅子上的大衣,还是要去看看孩子  们„„

   点评:本文的新颖之处有二:一是立意,赋予“心中  的太阳”以丰富的内涵,“孩子”是家庭的“太阳”,“讲台”是教师播种“太阳”的地方,  “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太阳”,“学生”又是老师心中永远的“太阳”。“太阳”与  “太阳”相辉映,折射出人性中的美好。二是构思新,以散文的形式,优美的文辞,细腻地  展现了老师的内心活动,朴实的话语显示了老师精神境界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