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门一脚2013年时鲜作文素材点评(四)

     社会·民  生      热点·焦点  

    ——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4    李安·奥斯卡 

    ★北京时间  2013   年 2 月 25 日中午,第 85 届奥斯卡颁奖礼在洛杉  矶杜比剧院闭幕。华人导演李安成为最大赢家,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最佳导演、  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配乐 4 项大奖。 

    ★李安的话: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李安的奥斯卡之路: 1993 年,  “父亲三部曲”之一《喜宴》,让李安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2000 年,《卧虎藏龙》赢得最佳外语片,让李安捧回了他的第一个小金人。   2006 年,经过长达 10 多年的不懈追求,在第 78   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李安终于凭借影片《断背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  位亚洲人。 2013 年,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夺得第 85   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配乐 4 项金像奖。   

    ★温情李安: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两届金球最  佳导演,两届柏林金熊,两届威尼斯金狮  „„  李安拥有了太  多的荣誉。熟悉他的人讲,他永远温文尔雅,拍摄现场很少发脾气。做他妻子很幸福,他    30  年没绯闻,出席重要场合永远微笑着牵住妻子的手。当李  安 手 捧 小 金 人 对 着 台 下 的 妻 子 说   “   我 爱 你 !    ”  时,林惠嘉对这一杜比剧院内的真情告白的反应显得错愕  且羞涩。 

    ★ 坎 坷 成 功 路 :    1978  年,怀揣自己的电影梦,李安不顾父亲的反对,报  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毕业后在美国电影界苦苦寻找出路,从    1983  年起,经过了六年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  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  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近而立之年的李安连生活都无  法自立。 

    ★成功  男人的背后:  在李安最困难的日子里,是妻子默默地、坚定地支持着他  坚守自己的梦。她拒绝父母出资让李安开中餐馆养家糊口的好意,在李安准备学计算机另觅  生计重找职业时,她告诉李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李安成功后,重提当年旧事,她才  告诉李安:“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计算机  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  想。” 

    【思考·借鉴·运用】 

    ◆《少  年派》与《白鹿原》:  《少年派》由扬·马特尔原著, 2002   年被《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及亚马逊等网站评为年度最佳图书, 2004 年获  德国图书奖,先后被翻译成了 42 种语言。 

    在李安被选定成为该片导演之前,扬·马特尔并不相  信他的书能被拍成一部好影片,但他最终因对方承诺其作品在任何方面都不会被删节终于被  说服。于是  电影就成了《少年派》的第 43 种语言  。  可以说,忠实于出色的原著为李安的再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多读完《少年派》原著的人  会被具有如此想象力的故事再次征服。 

    反观国内,  有最优秀的当代长篇小说之一做“底  子”,电影《白鹿原》却因没把故事讲好而饱受批评  。有业内人士  直言:内地 99.9% 的导演都是不及格的学生,他们没有解决电影最实质的问题  ——讲好一个故事,完全就是邯郸学步,太浮躁。 

    我们国产的影视作品,常常遭到“雷人”、“做作”、  “太假”的批评,这往往缘于缺乏优秀的剧本。有专家一语中的:“  中国  电影故事像春晚,段子一个接一个,根本不尊重叙事  ”。 

    电影说到底是讲故事,讲导演心中的故事。  奥斯  卡最终把奖项颁给了导演,至少说明一点:李安讲故事的功底,已经获得西方主流电影界的  认可  。 

    李安和《少年派》获奖只能让中国电影更为窘迫。   

    ◆李  安与张艺谋们:  奥斯卡倡导“独立文化精神”,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又西化的李安备受奥斯卡宠爱。而再看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倾轧迷失在  奥斯卡之路上,似乎渐行渐远渐无声。 

      巩俐和章子怡都轻慢过奥斯卡,前者说,“奥斯卡  不过就是中国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后者说,“我没有好莱坞梦,中国影片是拍给外国人  看 的 吗 ? ” 看 样 子 , “ 谋 女 郎 ” 显 然 比 谋 先 生 有 “ 傲 骨 ” ,   张艺  谋还是坚如磐石地爱慕着奥斯卡,投资 6 亿元人民币、筹备 4   年、历时 164 天拍摄《金陵十三钗》,呕心沥血地再次冲击奥斯卡铩羽而归    ;陈凯歌用《搜索》冲奥,死得也很难看。     中国电影近几年一部部刷新票房,一个个娇艳霓虹,  但实质上却不是繁华盛世。 

    关于张艺谋们无缘奥斯卡,有人埋怨说是“大陆电  影限制太多,导致中国大陆电影无法获得国际普遍认可”,有专家说李安的成功主要在于他  善于讲述“全球故事”,而张艺谋们则囿于讲述“中国故事”,甚至提出“不应再让自己的  电影在本民族文化中浸润太深”,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就拿《金陵十三钗》来说,这样一部涉及不同文化  背景、信仰、并且刻意适应好莱坞电影工业特性的电影在国内能够顺利生产上映,并且受到  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主流舆论的青睐,根本不存在“限制”的问题,主要还在于张艺谋没  有把故事讲好。而从李安这次获奖的《少年派》来看,确实是一部由加拿大小说家撰写、以  印度人为主角、在中国台湾取景的电影作品,作品的内容也似乎属于“跨文化”题材,但事  实上,无论是李安获奖的作品还是奥斯卡奖的其它作品,也并非都是什么脱离民族和地域特  色的“全球故事”。即便是所谓“跨文化”的《少年派》,也并非什么“跳出中华文化影响”、  “文化混杂性、兼容并包”的混搭,而是融合中西文化的人性思考。 

     从 根 本 上 说 来 ,   文化  的开放和交融,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转基因”,而是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发扬光大    。如果因此就浮躁地认为只有“跳出中华文化”、不讲“中国故事”  而去讲什么抽象的“全球故事”,这显然既是对李安的曲解,也是对张艺谋们的误导。   

    ◆向  李安学习什么:  李安作为从中华文化出生而走向世界的华人导演,    他长期潜心于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衔接,他崇尚的“电影神”既不是文化符号的  叠加和“假大空”的展示,而是电影故事本身的感人  ;而他的电影  故事无论是历史现实还是奇幻旅程都全心全意诠释人物内心和人性启发,他对电影艺术的开  拓和创新不仅在于驾驭各种题材,甚至敢于触碰那些难于极致的事物,如此等等,这样的电  影梦想和踏实践行,或许正是张艺谋们目前所欠缺的。 

    ◆  李安与莫言:   李安的获奖让  人联想到不久前莫言的折桂。作为先后问鼎世界电影、文学领域最高奖项的两位华人,    两个几乎同龄的人,一个出生在台湾的东部小镇,一个出生在山东农村;一个  出身于书香门第,一个祖辈为农民;一个留洋美国,一个土生土长  。  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他们由隔绝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峡两岸分别出发,殊途同归? 

     从 成 长 经 历 来 看 ,   李安  走的是精英路线,莫言则是草根路线  。路线不同,但是在前行的路  上,他们两人都遭遇过巨大的坎坷,莫言遭遇的是经济上的贫困和身份上的歧视,李安虽未  被逼至生存的困境,却也曾经丢失“丈夫的气节”,赋闲在家被太太养了 6   年。 

    成功的路上哪能不经历风雨。可是,  李安  和莫言的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这在当下的文化圈是少见  的  。龙应台说,李安的眼睛像一只小鹿,纯真、温柔而聪明。陈文  茜说,  李安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能看见每一个人的灵魂  。   

    莫言也是个温和的人。话语不多,穿着朴素,为人  低调  。在获奖前夕对媒体封口,因为不想受到攻击。面对围堵的媒  体记者,他一边着急地说,请记者做好准备工作再来,一边给记者们煮饺子吃。 

     看李安的电影越多,越失去描述他的能力    。东方的、西方的、商业的、文艺的、精明的、单纯的„„好像什  么 都 有 一 点 。   莫言就不一样,他的复杂性体现在个体作品,整体  风格是稳定的东方式,甚至是东方中最泥土的那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