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维克多 • 雨果——雄跨时空的王者
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巨人, 作为胸怀磅礴的激情、充沛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一生为正义、 光明和真理“鼓”与“呼”的斗士和勇士,他的一生显示了普罗米修斯式的高大身影,体现 了普罗米修斯式的“窃火”精神。
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里,有一些杰出的人物, 他们本身就构成了一些传奇,构成了一些重大的文化奇观,或以其劳作工程的巨大宏伟,或 以 其 艺 术 创 造 的 无 比 精 美 , 或 以 其 内 容 的
广博,或以其思辨的深达,或以其气势的磅礴,或 以其意境的高超,或以其精神影响的深远,或以其艺术感染的强烈。雨果就在这样一个层次 上,他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传奇,一个令人赞叹、令人眩晕的奇观。
作为精神文化奇观,雨果是一个大写的诗人, 一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意义上的诗人;不仅是诗人,也是戏剧家、小说家、批评家、散文家。 而且,最难的是他在所有这些领域都有丰硕厚实的功绩,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点,高踞于 金字塔的尖端,仅仅某一单方面的成就已经足以构成一块块不朽的丰碑。
在世界文学史上像雨果这样自始至终关注着国 家民族事务与历史社会现实并尽力参与其中的人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斗士。他在长期反拿破仑三世专制独裁的斗争中,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 精神、一个主义,其个人勇气与人格力量已经永垂史册。这种高度是世界上一些在文学领域 中取得了最高成就的作家都难以企及的。作为一个伟大的斗士,雨果上升到的最高点,是他 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成为了穷人、弱者、妇女、儿童、悲惨受难者的维护者,是他对人类 献出了崇高的赤诚的博爱之心。他这种博爱,正如有的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像天堂纷纷 飘落的细细的露珠,是货真价实的基督徒的慈悲。”
在所有作家和艺术家当中,雨果是惟一得到永远 活在法国人民心中这种荣誉的人。
——罗曼 • 罗兰
雨果是“诗”,有着不断燃烧的“灵魂之火”, 有着包容万物的“宇宙的律动”,有着对被折磨的人们的“恸哭”,有着对虚伪和不公平的 “愤怒”。而且,也有着对凛凛正义的“渴望”。维克多 • 雨果是我青春的伴侣。不,也可说是我一生的伴侣吧!雨果是“人性之光”,是照耀在为眼 前苦恼的一个“人”,然后痛击造成这样“悲惨”现实的社会,构想着所有人都能共生的理 想世界,进而向自然 、大地、堪称生命摇篮的“宇宙”扩展开去。
——池田大作
像许多人一样,雨果只有在痛苦时才思索。痛 苦中的沉思默想给他带来了某一种洗炼„„
—— 雨 果 的 孙 女 婿 列 昂 • 都德
雨果生下来时,不及一把餐刀长,侍候的人把 他包扎好,放在一张安乐椅里,像这样的小东西,椅子里足可容得下六七个,家里的人让他 的两个哥哥进来看时,那时胖欧仁只有18个月,还不大会讲话,见了这个不成人样的孩子, 叫起来:“喔,这个小囝囝!”
雨果虽命若游丝,但人们一样把他送到市政府。 因此贝桑松人口册上有一项记录:婴孩一名,生于共和国十年风月七日(即1802年2月 2 6 日 ), 名 叫 维 克 多 • 玛 丽 • 雨果。
维克多很喜欢读书。他也像他大哥一样的老成 持重,他不大说话,但是说起话来一定很恰当,他的话有好几次使他的母亲惊异,他的面容 非常柔和。
1816年7月10日,雨果14岁时,在自 己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誓言:“要成为夏多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当时,夏多勃里 昂的声望正隆,如日中天,他既是曾使千万读者崇拜的文坛泰斗、法兰西学院40位“不朽 者之一”,又是复辟王朝的内政部长、贵族院议员,是欧洲政治中风头十足的人物,对于一 个14岁的少年来说,“要成为夏多勃里昂”,此志可谓不小。巴尔扎克是在将近30岁的 时候,才有过这样的豪言壮语:“我要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不止一个文学 史家与传记作者把雨果的上述誓言,视为“野心”与“虚荣心”的表现,而且,雨果崇拜的 偶像夏多勃里昂本人就是“虚荣的化身”。不过雨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止于取法 于夏多勃里昂,而是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与激励。夏多布里昂先生看过雨果写的诗后称他 是一个“卓绝的神童”。
雨果曾说,他在16岁时被政治热情投入了文 学。1836年到1840年,雨果却常常因为自己不能在民众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凄然不安。
1 8 5 1 年 路 易 • 波拿巴发动政变、恢复帝制,称拿破仑第三。当年的 12月2日,雨果还没有起床就得知了这个消息。他走上街头与群众一起战斗。许多人都认 出了雨果,把他围起来:“雨果公民,该怎么办?”
“撕掉违反宪法的布告,高呼共和国万 岁!”
“要是他们开枪呢?”
“那你们就拿起武器。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 只手握住你们的权力,一只手握着武器„„”
有人说:“他们会打死您的。”雨果很平静地 说:“那你们就拖着我的尸体沿街走,如果我的死激起正义,那也是美好的事。”然而起义 失败了,雨果被迫化装成一个排字工人逃离巴黎,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中 的雨果从未停止过战斗。来到布鲁塞尔的第二天,雨果就开始动笔。一种神圣的怒火在胸膛 燃烧,越烧越旺。他写了一本抨击性的小册子《小拿破仑》,以泄心头之愤。这本书是一本扣 人心弦的即兴之作。雨果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书中充满了西塞罗的激情,朱文纳尔的讽 刺,嬉笑怒骂,感情激扬。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为这是理智对暴力颇有情感的回敬。墨 水瓶反对大炮,墨水瓶一定会摧毁大炮。”此后他又发表了辛辣讽刺拿破仑三世背信弃义的 《惩罚集》,这两本书将路易 • 波拿巴考问得体无 完肤,焦头烂额。
在法国人心目中,流亡的不幸使雨果变得更加 伟大。儒勒 • 雅南在给雨果的信中说:“您是我们的领 袖,您是我们的上帝;您就是生命之神,惟一的不足是您远离我们。”雨果也曾自豪地说: “不是我被摒弃,是自由被摒弃,不是我流亡在外,是法兰西。”因此,当法兰西第三帝国 故作姿态,对一些流亡者实行赦免,不少流亡者纷纷归附时,雨果表示了自己的坚定不移: “哪怕是没有尽期,我将忍受这艰苦的放逐,我不想知道,也不考虑,原以为坚定的人,是 否已经屈服,许多不应该走的人,是否也要离去。如果只剩下一千人,那千人之中有我!如 果 只剩下一百人,我还要斗争下去;如果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第十个;如 果只剩下一个人,我就是那最后一个!”
1861年夏,流放中的雨果终于为其写了2 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画上了句号,这部巨作正是《悲惨世界》。这本书引起了法国政坛的争议, 并说这本书是“当代最危险的书”。1865年,他又完成了《海上劳工》,而这本书没有引 起党派之争。在这里,只有人与自然界的暴力做斗争。正如雨果所说:“我旨在歌颂劳动、 意志、忠诚以及一切使人变得伟大的东西。”
当岛上的水手读到这本书,他们给雨果寄来长 长的信,表示敬意。雨果在回信中说:
“我向你们致意。我要告诉你们我是一个什么 人。我也是水手,我在和深渊搏斗;我正在经受着北风的猛烈的袭击。我的身上淌着水,我 的牙齿在打颤;但我仍在微笑。我有时像你们一样唱着忧郁的歌„„我在反抗,我在抵抗专 制主义,就像你们抵抗风暴一样。”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被俘垮 台,雨果回到了法国,他向他阔别了19年之久的人民发表了感人肺腑的演说:“同胞们, 我说过,共和国归来之日,我自归来。我回来了。两件大事在召唤我。第一件,共和国。第 二件,危难。我到这里来尽我的职责。我的职责是什么呢?和你们一样,和大家一样,捍卫 巴黎,守住巴黎。拯救巴黎,这不仅是拯救法兰西,而且是拯救欧洲。”雨果也立即投入了 保卫祖国的战斗,发表演说,探望伤员,捐款购买大炮。
在此期间,还有一些义演等活动使用了雨 果的剧本及其他的著作。雨果特地为此发表声明,请人们不必再费心征求他的同意,“我的 书就像我一样,我们属于法兰西。愿意怎样使用这些书和它们的作者都可以。”在这段艰苦 的日子里,雨果像法兰西真正的儿子那样,始终保持乐观情绪,他说:“我虽然饥寒交迫, 但我感到幸福,因为我是和人民在一起经受苦难。”
1874年,他写作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 三年》,小说宣扬了“在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的观点,这在当时巴黎 公社起义被残酷镇压、公社社员们面临死亡威胁的形势下,具有进步的意义。
1881年8月31日,他似乎意识到自己将 要离开人世。他拟定了自己的正式遗嘱,并不断强调:“我把五万法郎赠给穷人。我希望用 穷人柩车把我送进公墓„„”
1885年5月22日,雨果永远地闭上了眼 睛。法国为其举行了国葬,鸣礼炮21响,仪仗队由12名法国青年诗人组成,两百万人群 跟随在柩车的后面。著名作家安德烈 • 莫洛亚如此描述 说:“一个国家把以往只保留给帝王 与统帅的荣誉,给予一位诗人,这在人 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怀 念 雨 果
徜徉在书斋里是一件幸事,至少知道有文学评 论家说荷马能代表希腊文学,但丁能代表意大利,莎士比亚能代表英国,歌德能代表德国, 泰戈尔能代表印度,雨果则能代表法国„„走过那个自称是“世纪的儿子”的老人——雨果, 并不是他能代表法国的文学,真正原因是老人那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和对思想的追求,对信 仰的执著,对天主的爱情的讴歌,对丑恶的鞭笞,对自然的礼赞,对人生的探索,对哲理的 深思。
老人的理想追求,像天宇里运行的恒星。在他 的一生里,无时不是在理想的催促下裂变得贴近时代,贴近劳苦大众。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 人类文明进步与历史。老人虽出身名门贵族,但最终还是从一个保皇党文化人逐步走向了革 命民主主义再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但这不影响他拥有一以贯之的信念,那就是绝对的人道主 义。雨果之所以敢于赋予人道主义至尊地位,在于他有着天主教思想资源的支持。雨果在他 的长篇小说《海上劳工》的序言中概括自己的创作时说:“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 斗争的对象;这三者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
因着《巴 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两部鸿篇巨著,雨果在法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了极高的地位。在《悲 惨世界》中,雨果极力刻划出卞福汝主教仁慈、博爱、宽恕等基督精神这一形象饱满、理想 化的典型人物,他由一个贵族浪荡公子转变成为虔诚的信徒,使自己的教区成了人间福地, 透过他人性化的善举使基督的福音得到了实践。他的仁慈形象无与伦比,他不但在警察面前 为冉 • 阿让开脱偷盗的罪名,而且加赠一对价值200 法郎的银烛台来接济他,并对冉 • 阿让说:“我的兄弟, 我 赎 的 是 你 的 灵 魂 , 我 把 它 从 黑 暗 的 思 想 和 自 暴 自 弃 的
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这番良善的话语 对冉 • 阿让的一生影响是那么刻骨铭心,以致后来他成 了一位世俗世界里的卞福汝主教,冉 • 阿让治下的马德 兰市俨然可比卞福汝所管辖下的狄涅教区,而冉 • 阿让 最后对沙威的劝化则由于承接了卞福汝主教的感化力量。这种宣扬基督仁爱精神,从净化人 灵的行为中,使整部作品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甚至震撼心灵的印象。同样,在《巴黎圣 母院》这部作品中,面貌丑陋的男主人公加西莫多那种超越爱情之上的壮举,更是对善良、 仁爱的人性的有力诠释,使典型人物达到真正永垂不朽的效果。因此巴黎圣母院因着雨果而 更加庄严、神圣,从而扬名于世。
在雨果所写的作品中,大都以高扬的激情笔墨 去抒发基督之爱、人性之爱。他把爱阐述得惊天地泣鬼神,使人真正领略到爱的高贵、爱的 悲壮。
雨果一生钟情于大自然,从而走进大自然,与 大自然同呼吸,与大自然共荣辱。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雨果知道了上帝的万能,及博大 精深的基督之爱。雨果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横穿阿尔卑斯山脉和比利牛斯山脉,漫步 名城亚琛和苏黎世,探寻莱茵河畔,在天地万物中,他尤其喜欢江河。于是就有了“江河既 可载运货物,也能传播思想”、“江河就像是巨大的喇叭,向着海洋唱颂着大地的美景,田 野的耕耘、城市的壮丽及人类的光荣”,于是就有了“莱茵河集中了河流的万千面貌于一身, 它像罗纳河一样迅速敏捷,像罗亚尔河一样雄浑宽阔,像缪斯河一样峭壁夹岸,像塞纳河一 样迂回曲折,像索河一样绿水潆潆,像台伯河一样历史悠久,像多瑙河一样庄严高贵,像尼 罗河一样神秘莫测,像美洲河一样金光闪闪,像亚洲河一样蕴涵着寓言与幽灵”。从自然景 观里,雨果抒写了历史变迁,发掘人类的悠久文明,记录了人类可歌可泣的悲壮。他常常寄 情于山川名胜,他礼赞自然,像礼赞生命一样灼热,那种朴素的生命原色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在这浑然一体的生命原色中,上帝之爱无与伦比。
雨果的襟怀辽阔如浩海,情感感人肺腑,其文 其人都是伟大的,对上帝仁爱的宣扬是满怀着一腔挚诚的。
怀念雨果,他不但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更是 全世界人的骄傲。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基督的形象在善良者身上的存在。
22 、罗曼 • 罗兰——期许伟大的人
罗兰这个从不曾向虚伪的理想主义低头的人,用一 生的时间“捍卫着地球上的伟大精神”。他对光荣的梦想和渴望,对英雄的仰慕与追怀,向 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如果一个人期许伟大并努力捍卫地球上的伟大精神,那么从圣路 易十字军到我们自身,虽相隔天涯亦近在咫尺。
罗曼 • 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时代,此时法国的先驱维克多 • 雨果已经逝世,写作了《
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楼拜也已谢世, 邻国泰斗弗里德里希 • 尼采失去了他的光芒,而左拉和 莫泊桑所描绘的世界又是那样的晦涩和阴暗。在这样的一个娇弱、变幻的时代里,罗曼 • 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中。 他真诚地相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德感。他无间断地呼吁自 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罗曼 • 罗兰的毕生成就,完全得益于他广博的知识,得益于他长年累月孤军奋战。他的著作经过与 各种思潮的激 烈争辩,深深地打上人道主义的烙印。正因为罗曼 • 罗兰的思想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活力,他才能 在席卷整个欧洲的世界大战风暴中不为所动。不知有多少座曾经被奉若神明的偶像被战争摧 毁,支离破碎,甚至被夷为平地,然而罗曼 • 罗兰以其 坚忍不拔的英雄主义精神树起的精神丰碑,经受了枪林弹雨的洗礼,在唇枪舌剑中升华,傲 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罗曼 • 罗兰的思想也已成为世人强 大的精神源泉,在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上,所有追求灵魂自由的人,都会在他这儿寻求到慰 藉。
他的著作经过高温熔炉的反复冶炼,盈溢着一 种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以及对人类无限深情的眷爱。他恰像一具精致的小提琴,既能演奏 出无限温柔与和谐嫩口天婴般的妙唱,也能加入到庞大乐队中合奏出汪洋大海汹涌澎湃的洪 音,他的思想在席卷欧洲的战争风暴中巍然不动。
他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忠于信仰。
一直以来,罗兰就想缔造一个团结的欧洲,自从 这生平夙愿面临毁灭之灾时,他便从蛰居中走了出来,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伴着理 想,伴着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斗争,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诗人,也 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他不只属于他
一个人。他在欧洲极痛苦的时候发出了伟大的 声音,他成了世界的良心。
—— 斯 蒂 芬 • 茨威格
无论在哪里,他都能在时代的织机上生机勃勃 地工作,编织出多彩的生活之锦。
—— 玛 尔 维 达 • 冯 • 迈森布洛
1 8 6 6 年 1 月 1 2 日 , 罗 曼 • 罗兰出生在法国古镇克拉姆西。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 不安,普奥之间还爆发了萨多瓦战役。克拉姆西位于老勃艮第地区,环境优美、宁静祥和。 罗兰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深受乡邻敬重。他父亲是一位律师,也是该镇的显赫人物;母亲 是一位虔诚、细心的家庭妇女,她为了养育纤弱的罗兰和妹妹玛德琳呕心沥血。
罗兰很早就发现了音乐这一奇妙的语言对灵魂 深处的震撼,这一切源于罗兰自幼跟母亲学习钢琴。罗兰丰富的感情世界在悠扬的旋律中升 腾,以至于超越了民族,走向全人类。他如饥似渴地吸取法国古典作曲家流畅易懂的音乐元 素,德国音乐也打动了他幼小的心灵。他是如此感激德国音乐对他的启迪:“我们有一些古 老的德国音乐书籍。莫扎特、贝多芬的幸福和痛苦、理想和梦想与我融为一体,我就是他们, 他们就是我„„我多么感激他们呀!我小时候生病,死亡之神已经徘徊在身旁时,一曲莫扎 特的优美旋律就像心爱的人一样萦绕在枕边„„后来,在我遭受怀疑,将要陷入沉沦的时候, 贝多芬的音乐又为我点燃永恒的生命之火„„每当我沮丧时,每当我萎靡不振时,我便借助 于钢琴,让自己沐浴在音乐中。”罗兰与音乐结为挚友,情感中包容一切的和谐与理解很早 就使他超越了地狱,超越了时代界限。他孩提时代奉若神明的另一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生命诞生于伟大的梦想。罗兰最初的热 情被莎士比亚、贝多芬激发出来了。这种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从童年到青年,再到成年, 生生不息。听到伟大思想召唤的人,不会轻易地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他来到了巴黎。 在喧嚣的巴黎,他度过了难忘的中学时代。当他步入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门后,生活圈子更小 了,沉闷得几欲令人窒息。在这一段时间,罗兰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他不知疲惫地攻读苏格 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法国的笛卡儿学说和荷兰的斯宾诺莎学说。他又将主修课程增加了 历史和地理。在阅读和思索中,他开阔了视野,获得了将生命赋予历史的卓尔不群的能力。 罗兰的老师布鲁内蒂尔,特别是加布里埃尔 • 莫诺,已 从他的身上发现其具有描述历史的天赋。
当学校生活结束时,罗兰在选择职业上遇到了 问题。虽然科学工作以它的丰富多彩激起了罗兰的热情,但这并不是这位年轻艺术家的理想, 他更渴望充满想像力的文学和音乐,他热切地期望投身到那些用语言和音乐启迪人类灵魂的 伟大事业中去。他想成为作家,成为钢琴家。重重矛盾中,罗兰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他写了 一封信寄给了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在信中,他向托尔斯泰陈述了自己的内心矛盾,托尔斯泰 的回信对罗兰的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想到了托尔斯泰对自己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的帮 助,罗兰把每一次内心的斗争当做最神圣的考验,把乐于助人当做艺术家的首要职责。从托 尔斯泰来信的那一天起,罗兰就成了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人生的某一理想也从这儿找到了 起点。正如在他后来写的《约翰 • 克利斯朵夫》里说的 那样:
“如果 你碰见了一个将生命奉献给信念的法国人,一定会大吃一惊吧!事实上,有很多更有价值、 更虔诚、更谦虚的人,他们都像我一样,为了一个理想,一个不会有回音的神,奉献自己的 生命,并且不屈不挠,至死为止。
此后,他得到高等师范的奖学金,到罗马游学 两年,负责整理文献工作,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对大多数人来说,罗马是一片艺术家的 乐 土 , 它 的 温 柔 和 优 雅 有 着 不 可 抗 拒 的 魅
力。罗兰也深深为这一切陶醉着,这两年中,罗兰 感受到的最多的是友谊,来自70岁的老太太玛尔维达 • 冯 • 迈森布洛的友谊。在两人身上有同样的理想主义, 不同的是老太太的思维久经考验而纯净,年轻人则激烈而狂热;从这样的交往中, 罗曼 • 罗兰得到了他游学两年中最重要 的学识。而玛尔维达对罗兰的评价更是令我们感动:“与这位年轻人之间的友谊是我极大的 乐趣,这不仅局限于音乐,还有其他的方面。对于年逾古稀的我来说,最大的满足莫过于在 这个年轻人身上重新发现自己曾拥有的理想,为了达到最高目标所具有的进取心,对浅薄庸 俗的鄙弃,还有为了自由而奋斗的勇气。整整两年间,我庆幸自己能与聪慧的小罗兰相处。 我想再说一遍,从中所得的乐趣并非只是来自音乐天才,尽管他用音乐填补我生活中的空白。 在很多领域,我们俩也志趣相投。他是那么想发挥出他最大的才华,我也因为他的激励 ,重拾青年时的理想。对于这位年轻朋友的诗才,我是在交往过程中慢慢认 识到的,后来读了他写的戏剧诗证实了这一点。”她预言道,罗兰将会带来法国最富有想像 力的文学的诞生。
意 大 利 之 行 后 , 罗 曼 • 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学院教授音乐史,1903年到 巴黎大学执教。在严谨的学术生活和写作中,他找到一份慰藉。
1914年夏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身 在瑞士,战争使他的写作、友谊和影响都一分为二。对于他的同胞来说,他是个懦夫,在祖 国最需要的时候抛弃了它;但是,不顾这些攻击的罗兰继续留在瑞士,做他与国际主义相一 致的工作。
1 9 1 9 年 , 罗 曼 • 罗兰与母亲一起返回巴黎,当时她已病重。母亲去世 后,罗兰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与父亲和妹妹定居在那里。这个时期里,他 对社会主义和东方宗教产生了兴趣。此后,罗兰前往他家乡附近的一个法国小镇,在那里继 续写作,后因反纳粹活动而遭到软禁,于1944年12月30日谢世于家中。
我生存因而我奋斗,我奋斗因而我生存
有两句警言曾不止一次强烈地叩击我灵魂的每 一根神经,让我从凌晨到深夜都食不甘味、坐立不安。第一句是“我们存在的第一要义是要 做伟人,要保护地球上的伟业”,第二句是“我无需嘉许给我以希望,也无需成功激励我坚 持”,这是罗曼 • 罗兰所言。可是,世界上有谁甘心做 一团枯枝被捐弃于荒凉的沼泽呢?又有谁会甘心做一个供人驱使的、毫无个人意志的行尸走 肉呢?没有,谁都不想如此。可是怎样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沦为奴隶而燃放出熊熊烈火呢?方 式只有一个:奋斗!
诚然,我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信奉者,也 不是所谓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的膜拜者。我不崇拜任何英雄,但是我的躯体中却是有千千 万万个英雄人物的血液在涌流!
当 我 第 一 次 读 完 《 罗 曼 • 罗兰传》时,我不禁肃然起敬。他对光荣的梦想和渴 望,对英雄的仰慕和追怀,是 他得以向前奋进的内驱力之一。纵观历史,从 古希腊罗马的英雄史诗,到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从“挑战者号”的太空 壮行,到老山猫耳洞人的自强宣言,我们无不感受到那一怀怀浓厚、亢奋、热烈、令人血脉 贲张的英雄气息,和高蹈坚卓、勇毅不拔的英雄精神。而一个有激情、有肝胆、有意气的人, 谁不曾追慕过英雄的情怀风采,甚至渴望着自己也能够成为英雄呢?幼年读书,作文“我的 理想”之类,怕是人人都曾理直气壮地,在笔墨间一展过宏图大志的吧。拘于识见也囿于想 像,我亦未能免俗地幻想过,能成为轰轰烈烈、辉辉煌煌,最好是彪炳史册、能为万人景仰 的大英雄。
说到底,人类那追求荣耀和生命永恒不朽的冲 动,是强烈而本能的。人类的灵魂就像蛰伏着的鹰隼,永远期求着高扬和升华。而我们每个 人,也都是有着一腔灼热诚挚、亦瑰丽灿烂的英雄血的。它在我们脉管里不断地涌漾着,喧 嚣着,刺激着亦鼓噪着我们的心念和精神。那是人类最宝贵的渴望和向往,它将维系着人类 最后的圣殿和福祉——因为,在历史狭小的舞台上,只有英雄和伟人,才能站到前台,列在 前排,独领风骚。而绝大多数人,只能退而结庐,做一介平庸卑微、委琐难堪的升斗小民, 哆哆嗦嗦地活在日常的琐屑细节里。至多,缩坐在台下的黑暗中,为英雄拍手喝彩,或掌声 献花,成为英雄的陪衬和背景。
所以有人说,英雄是“时代的勋章”,虽经岁 月千淘万漉,其本质和光泽,却永不会黯淡褪尽。
我们虽没有生活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我 们读的是描写英雄的书籍,看的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唱的是颂扬英雄的歌谣,做的是成为英 雄的美梦。那正是气盛胸壮、志存高远的年岁。英雄的血液,也便格外旺盛澎湃,像月盈之 夜的潮涌。有时常想,能够有过那样一段壮怀激烈的岁月,无论如何应是一种幸运。不过通 过罗兰,我由此洞悉了他这样一个真正英雄灿烂的内心,熟知了他崇高的灵魂。罗曼 • 罗兰认识到,有一种比伟大的行动更加崇高的伟大, 那就是苦难中的伟大。于是他创作了《英雄传》,借助英雄的热情,来寄寓自己变革“奄奄一 息 ” 的 欧 洲 现 实 的 理 想 。 就罗曼 • 罗兰所说的英雄而言,应该是指那些 为社会整体、为生活本身进行不懈斗争的人,一种精神的英雄。他不是靠自己的地位、金钱、 权势或功勋成为英雄,而是靠他庄严的激情和崇高的灵魂。他们往往除了赤手空拳的自己外, 便一无所有,所以需要经历非同一般的精神磨难。他们往往胸怀大志却无用武之地,见识高 远、追求执著却被看成迂阔酸腐──英雄是那灵魂崇高、具有强大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