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2年高考热点作文之:“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  作 文  。 ( 70 分 )      有人说,耳听  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  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  字。

   一、题意简析

       材料提供了两  种对立的观点:“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要相信自  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  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清朝诗人赵翼  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  随人说短长。”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  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  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  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  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  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  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  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  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  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  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生活中有很多  成语、格言、警句,是某种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孤立地看有道理,但如果脱离了具体语  境,则又显得荒谬,比如: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  人之言。(孔子)

   „„

   因此,这一类题的写作,有必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所谓思辨,并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地呈现结论,而是在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富有逻辑性地将  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展现出来。应该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的结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要亲自观察和发现,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用别人  的眼睛看世界,这体现了实证精神,是科学理性态度的反映。但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并不相  信自己的眼睛,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究其原因,无非是:一,自己像那个矮人似的确  实看不到;二,自己可能并不真心想去看;三,自己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如果是第一    种原因,自己确实看不到是因为外部环境有意遮蔽和阻挡,那就有必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  要去争取,不但不争取,反而跟着别人起哄,则是深重奴性的体现;如果是第二种原因,自  己并不真心想去看,却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信口雌黄,则是别有用心,心地阴暗;如果是  第三种原因,放弃自我的权益,用别人的眼睛去看,长久以来便会形成一种惰性和惯性,这  是对自我的放弃和消解。

   人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见的有可能是假象和错觉,容易被假象和错觉  所蒙蔽。为什么纷纭万象,举目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呢?这有几种原因:一,世  界是复杂的,而真相却是唯一,人们不可能百分百地接近真相,只可能通过各种碎片的拼接,  尽可能接近和还原真相;二,人们因偏见、成见、私心、虚荣、幻觉等等的影响,会被浮云  遮住望眼,选择性地去观察事实,结果无法发现真相,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都是这样;  三,真相被某种看不见的手有意地掩盖和遮蔽,或者被假象粉饰,“你所看到的是我想让你  看到的,你所听到的是我想让你听到的”。因此,眼睛的观察与心灵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轻易地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没有心灵的参与,则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  利,是对人的价值的戏弄和辱没。

   第二,要有思考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文章要有现实感,要有对生活批判和反思的锋芒和锐气,不能没有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广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联想要丰富;所谓深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要深入,要有  理性。比如:

   事先没有对作品进行认真地阅读和研究,就随众人漫无边际地乱说,不负责任地瞎说,文  艺批评领域这种不相信自己眼睛的现象并不少见,赞同或者反对,首先都要自己去看,而不  能把看的权利交给别人,这其实是缺失了踏实严谨的作风,缺失了起码的责任感和敬重感,  这种现象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实地观察体验,对于文艺创作或许比读书还更重要。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  长阅历,一则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  然界中可以见出,在一般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所以,文艺创作讲究要走向大地,走进生活,  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对于官场中的人来看,也是这样的道理。不被下面的人所蒙  蔽,需要转变作风,踏实地走向基层,走向民间,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才不致于乱  发号施令。

   眼睛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假象,要追究事物的本质,有必要对自己所看到的提出问题,加以  质疑,不轻易相信也是一种可贵的品格。物质的极度繁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非常幸  福,我们的心灵非常自由?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十分强大,在世  界民族之林中可以备受尊崇?每年的出版物浩如烟海,文艺作品的产量一年多过一年,是不  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出版已非常自由,文化已非常繁荣?衣着光鲜,风光排场,名车豪宅,极  尽奢华,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非常成功,自我的价值已经实现?我们的眼睛只看到舞台中心  聚光灯下的荣耀与辉煌,然而那荣耀与辉煌的背后是否还有别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品  味?„„

   二、写作角度

   这种对立观点式的题目写作时可以先分后合。所谓先分,就是选择其中某一观点,结合实  际去分析其中的道理;所谓后合,就是将两种对立观点综合起来作辩证分析。或小处切入,  或大处着手,或正面落笔,或反面剖析,或分析原因,或阐明结果„„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  关键是有生活,有想法,有自己思考的过程。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不能满足于听,还要自己看

     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

   无论赞成或者反对,先看了再说

   打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自己去看

   不要人云亦云,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要放出眼光,自己去看

   走向大地,走进民间,实地观察和体验

   „„

   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运用脑髓与放出眼光,二者缺一不可

   人为什么会被假象所惑

   执着追求,冷静理性,发现真相

   要有一双会看夜的眼睛

   不要被表面文章所欺骗

   透过表象,探寻事物本质

   善于拨开蒙在事物身上的浮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被所看到的欺骗

   打破妄自尊大的幻觉,平常地看待人我

   „„

   三、文体选择

   选择了什么文体,则必须符合该文体的基本特征。

   记叙文要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融自己的思考于其中,不能缺  少细节描写。允许适当、合理的虚构,但虚构必须有生活的依据。

   议论文说理是其本质特征,要善于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提炼观点,能够有条理地议论自己  的观点。在论述中,不止于“例证”,能展开“论证”,不停留于“怎么样”,能深入阐述  “为什么”,辩证地分析、说理。论证须合理,论证方法应用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下面的问题应视为议论文的硬伤:

   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2.以叙代议,铺排罗列素材,没有基本的逻辑分析。

   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过多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生动的人物对话。

   5.在同一个平面上堆砌材料,只有例子,缺乏论证。

    

   201203 市质检优秀  作文选

    

   其一

   莫让一叶障明眸

    

       上帝赋予了人  类一双明眸,给世界带来了五彩缤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了解时事变迁,世  间冷暖。眼睛是我们最信任的朋友,却也是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一叶障目,不见泰  山”。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欺骗是可怕的,唯有头脑清醒,明辨是非,才能避免这类悲剧的  发生。

       被眼睛欺骗祸    害无穷。因为信任,所以缺少防备,缺少“灾难”的天敌,后果可想而知。楚怀王只看见奸  臣的唯唯诺诺,却无视屈原等忠臣的赤胆忠心,只看见天下太平而无视秦人的虎视眈眈,落  了个国家灭亡而身陷囹圄的下场。前苏联领导人只看见兵强马壮,无视轻工业、农业的孱弱  不堪,在美国总统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诱骗下更加穷兵黩武,结果亡党亡国,沦为笑柄。  当人类被眼前景象蒙骗时,头脑不再清醒,行为再不理智,酿出大祸亦在情理之中。自康乾  盛世之后沉浸在中央大国美梦中封关锁国的清王朝,无视奴隶制的剥夺人性和丧失人心的美  国南方奴隶主,都难逃失败的厄运。

       人类是聪明的,  明眸是雪亮的,怎么这么容易被假象所欺骗呢?这是因为假象往往颇具迷惑性,就像外观鲜  艳而内心腐烂的苹果,吃了才知道上当受骗。利比亚人看见所谓“民主”的苹果,在西方国  家唆使下不计后果地加入“吃苹果”的行列,把这个曾经的非洲富国拖入战争的深渊。一年  过去了,想象中的民主苹果不但不好吃,还会“拉肚子”,武装割据,国家分裂,社会秩序  混乱笼罩着这个国家。利比亚人傻吗?不是,是因为所谓民主的诱惑性太强,他们头脑一发  热就被自己的眼睛骗了。中国人盲目追求洋文凭洋学历,被它们的优点所吸引,结果“赔了  青春又折钱”,连工作都找不到。

       所以,为了不让  假象遮住了我们明亮的双眼,我们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善于总结历史教训,避免被  相同的“叶子”遮挡眼睛。邓小平看出前苏联穷兵黩武的巨大弊端,不被强大的军力蒙骗,  提出和平发展战略,还主动裁军一百万,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还使我国军队现  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唐太宗不被“贞观之治”所迷惑,居安思危,重用谏臣魏徵,给李唐王  朝奠定三百年基底。无数的事实证明,“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反思历史,明辨是非,  障明眸的一叶定会自动飘走。

       莫让一叶障明  眸,头脑清醒辨是非。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相信自己理性的判断。做到了理性分  析,汲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就不必担心有物障目,我们的行为将更加理智,我们的成  功指日可待。

    

   其二

   慧眼存真

    

       拉封丹曾说:  “天目,并非与生俱来,只因察世间百态而得。”有人相信眼睛,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之中,  盲目的信任让他即使被骗也毫不察觉;有人不信眼睛,满腹的狐疑和猜忌让他变得敏感而多  虑。

       我们并非“生  而知之者”,于是只能从过经验和教训中选择“信”或“不信”。然而,其实这本不是是否  相信眼睛的事情,而是当你在面对事物的表象时,是否有一双“慧眼”,是否能透过现象看  本质,是否拥有清晰的判断力的问题。

       民国时教育部  长陈立夫曾下行政命令,要求西南联大必须按照教育部长规定,开设课程、考核学生。这在  当时,是“天经地义”,并被普遍遵守的规定。然而哲学家冯友兰代表西南联大师生上书教  育部,其言“同人不敏,窃有未喻”,独具慧眼,不苟同教育部之令,而坚持大学应有独立  自由的办学精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冯友兰教授始终坚持着的底线和原则——一方面他没  有盲目相信所看到的其他大学在教育部勒令下唯唯诺诺办学的情形,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同人不敏,窃有未喻”;另一方面,他拥有一双慧眼,提出行政不干预教育的原则,  为西南联大在抗战时一枝独秀作了铺垫。

       人们说:“耳听  为虚,眼见为实。”又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其实这  两句话看似不同,实则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而多了几分猜疑的想  法。人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被听到的话所欺骗,所以才有“眼见为实”;而又担心自己所看到  的并非事实,又有了“不相信眼睛”。

       究其根源,便是  这物质丰富的社会有些人精于算计,而让公众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才会时刻担心被骗。从掺  假的毒奶粉,到“掺假”的学历;从伪造的虎照片,到被宰的游客„„无不如此。

       我们呼唤像冯  友兰教授一样的人们,能在万目皆然时独具一双慧眼,参透现象,秉持正义;我们呼唤社会  道德的回归,结束人们彼此之间的猜疑。不论相不相信眼睛,只要社会拥有正义与道德,我  们总能有一双“慧眼”,去辨识,去存真。

   拜伦说:“我用双眼感知世界。”的确,我们应存有一双慧眼,去感知,去改善这个世界,  这个我们心灵栖息的世界„„

    

    

   其三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德国“视觉领  袖”展览上,一幅倒置的美人肖像吸引众人眼球,而当它被正放时,观众一片惊呼,因那美  人实际长得奇丑,简直是个“四不像”。如果说这是利用了眼睛的错觉,也有灵性大师奥修  看似掌握真理,私下却过着奢侈荒淫的生?    单纯的视觉假象使人  落入圈套,而精密筹划的骗局更能将人玩弄于掌心。因此“眼见为实”的训条早已不再适用,  你不见用科技手段造假造谣的事屡屡发生吗?眼睛是顾城寻求光明的工具,但在科技对真相  的蚕食面前,真正应当被拿起的,是思想。

       “执象而求,咫  尺千里”,而怀疑的精神与不竭的思想,才能将人解救于盲目的迷信之中。孱弱的古人只能  依眼睛而坚信“地正方圆”,难道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经历世代的彻悟之后仍执着于肉眼所  “证实”的世界,以之为真相所在吗?肉眼往往将人限定于浅层的表相中,而通过思维的运  转,人才会真正接近真相,接近真理。

       所以,本雅明说:  “笃信不具有创造力,怀疑才具有创造力。”所以,闭上眼吧,人眼前的假象如何扭捏作态,  内心的思考才能予人答案。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看见的境界,并不是达到的境界。”而“达  到”在哪呢?在于思考。

       在思考中,人才  能超逾现有的存在与限定,揭示荒谬,寻找真实的存在。卡夫卡曾说: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使  他不自由。因此他写《饥饿艺术家》,艺术家拒绝进食,拒绝他人的施予,即使在生命殆尽之  前仍不退却,因为“没有适合的食物”。是的,因为人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花俏“美味”的  表面答案,人需要的是挣脱眼前的独立思考,在思考中构成个人价值体系,在思考中锻炼出  真正的判断力与追求真相的能力,否则人只能像被囚禁于牢笼中的饿狮,等待喂食,失去真  正的自主力。

         我们需要的,不  是等待他们提供表象再被动地用视觉去接受所谓的真象,否则将背离深层的内涵。雪莱曾说: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浅水波浪易被发现,但唯有思想能使人深入水的内部,  找到它的本质。即使真相沉默于水底,我也将在思想之中独立、探索,在探索之后将其捉出  水面,去唤醒那些执象而求之人。以独立之思,对盲目之眼。

    

   其四

   以心为眼,汇聚光芒

    

       当时代的航船  驶进莫测的水道,当聒噪的声音渐渐污染我们的视听,焦虑的空气中浮动着危言耸听,在这  样的社会语境下,你我是否能坚持着敢于看,敢于听,敢于梦想,敢于思考?也许眼睛所见  不一定真切可靠,但心灵的尺度定能助我们摆脱混浊,看清世界。

       卡夫卡有言:  “在不义面前,唯有受难才使我们与世界建立良好的关联。”越是污浊不清之时,就越是需  要一种独立、理性的思考,眼睛可能欺骗我们,但心灵不会。辜鸿铭曾说“我头上的辫子是  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只有扯掉心中无形的辫子,摘去有色眼镜,以真切、  实在的心灵感知去认识这个社会,以思考去甄别这个世界,才能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的视觉窘境,觅得清晰透亮的社会真相。

       如何坚守良知  与理性,站在时代的高地上瞭望旷野与星空?那便是在睁眼观察的同时,以道义为尺,以理  性为界。如马寅初在祖国沉浸在“多子多福”遐思中时“宁鸣而死”地提出了人口药方,或  如索尔仁尼琴目睹苏联国家机器那习以为常的黑暗时以思想为“牛犊顶橡树”,他们即便也  被那时代的黑布遮蔽双眼混淆视听,却拿起了堂·吉诃德的长枪无畏地刺破黑暗,以理性思  考唤醒国人的明天。

       有人说,假如黑  夜如此沉沦,我们能否自遮双眼,不去听不去想?不然。虽然我们所见不一定真实可靠,但  也决不能因噎废食。卡尔维诺在《烟云》中说,“只有呼吸着今天早晨这样雾蒙蒙的空气,  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视野中充满迷蒙时,我们更应扩大视听,多角度、多方位地  了解问题,厘清实质。托马斯曼感慨道:“那时我们还没被生活撞疼,我们还敢于看,敢于  想,敢于做梦,敢于思考。”在现实的迷雾前,尤其不能失去的就是探询真相,解决问题的  勇气。

       毕飞宇的小说  里曾有这样的情节:一把手电筒被失手扔进黑暗河水里,它的光亮就永远在沉沉的河水中坚  持着。从在文革时坚守自我的顾准,到舌战群儒舍命救黄河的黄万里,甚至是“打假斗士”  方舟子与“侠女墨客”龙应台,他们都是社会的光束,为时代航船的前行照亮了方向,也为  普罗大众们擦亮了心灵的双眼,扫去了睫毛上的灰尘。眼睛可能欺骗我们,但心灵不会,只  有坚持理性独立的思考,勇于担起时代的责任,以心灵眼,才能聚起冲破迷雾的光芒,足以  充塞天地,烛照人间。

    

   其五

   让理性为眼睛松绑

    

       这是一个充满    机智巧械的年代,纷繁杂沓的世相令人眼花缭乱,诚然,有人认为要相信眼睛,然而,人们  常囿于视觉角度的单一而迷乱了心智,南辕北辙。因此,在人生中,我们不能在懵懂中轻信  眼睛,而应用理性为我们的眼睛抚去尘埃,拓

宽人生的视野。

       “时间是我垂  钓的溪,我喝溪水,却窥见了它清澈的底。”梭罗的感叹道破天机,若仅是用肉体的眼睛,  我们又如何能理性地看待历史?若是凄惶于自己未曾看见,人生就会沦为表面现象的跑马地,  看待人生,求索世界,唯有用理性的曙光为我们引路,不仅只是用眼,我们才能建立本心的  眼光亟需的坐标系。莫让浮象绑架我们的眼睛。

       用理性的思维  而不仅是眼睛,我们才能勘破事物的真相。

   柴静深谙此道,在这个迷雾缭绕的社会,她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理智,从上海倒楼,  到华南虎事件再到学术造假,她并非仅沉溺于事物的表相,而是理性分析事情的本质,扫开  虚假的浮相,点评时事,一针见血,剖析热点,理性客观,以理性的目光还冰山一角一个真  实面貌。

       平心而论,用外  在的眼睛来看待世界本无可厚非,但眼睛所及之处毕竟有限,若是纵容理性的缺席,默许心  智的沉默,眼睛就会成为迷乱众人的帮凶,正如柏拉图所言:“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永恒。”  我想,人生的永恒便贮藏在理性中,而非事物的表相。

       现代观念市场  中,对于社会和个人,眼睛并非主导,理性的君临才是正确之道。

       “药家鑫”一  案中,作为揭发的先驱,张显如今却因诽谤而被控告。静言思之,网民们仅相信看到的,而  忘却了理性的重要性,竟误信了“富二代”等莫须有的标签。于是我们可见,只有视觉,没  有理性,社会便会沦为情绪信笔涂鸦的画板,重拾理性,社会才会流淌善良的血液,众人之  眼才会松绑。

       作为具体而微  的个体,我们该如何排除眼前表象的干扰?我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只因人生多样性否定  了一个通法的存在。然而,有个原则是不变的,那便是人们在迷惘之际,应乞灵于自己的理  性,而非仅依赖于眼睛,唯有此,人生的生机方可乍现,浮华的外相对眼睛的误导才能被抵  制。

   让理性为眼睛松绑。

    

   其六

   慧眼还须思考相助

    

       龙应台告诉我  们:“每个人都是一抔泥土,在社会纷繁的手中搓揉成形。”的确,倘若一时偏听,一阵盲  从,只观其表而不顾内里,那么人又与任由摆布的泥土何异?

   双眼所见固然有其欺骗性,全盘否定是谓不智,不加判别便囊括胸中亦是愚举。慧眼,是  我们必须的,而慧眼之外,我们更应让思考来相助。惟有此,方能免于如泥土般思想匮乏,  任社会表象搓揉的可悲境地。

       眼见之虚实,取  决于自己如何思考,香港与内地骂战一起,你我纷纷站队加入。只见“蝗虫论”满天飞舞,  便双眼冒火以国骂回敬。只看到孔庆东贬港人为非人动物,便将其捧为“民族英雄”。究其    根本,骂战双方到底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怒而回击,还是受了眼前所见的蒙骗而随波逐流?无  怪乎香港学者梁文道发文呼吁港、陆同胞要冷思考,呼吁有识之士的纠偏。

   并非人人皆是火眼金睛,尤其是在此类群体性骂战中。在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下,人们极  可能只因眼角余光瞟到的一句偏颇之言而丧失思考的能力,转而成为被“所见”蒙蔽的偏激  之人。港、陆骂战亦是如此,见到蝗虫标语,为何不款款对唱《东方之珠》以显宽容?见到  双非“孕妇”,为何不加以劝告以显人道,用思考为慧眼添花?

       深谙思考之人  方能做到真正的“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归真堂在讨伐声中卷土重来,申报上市。  它斥责人们“只看到黑熊偶然的嚎叫”,它告诉人们“无痛取胆让黑熊很舒服”。归真堂以  “利益”观物,所见的自然全是熊胆换回的黄金。而为黑熊惨状所触动,思绪万千的我们所  见的便是归真堂之市侩残暴嘴脸。故所见皆为实,关键是人们的思考方式。

   我们庆幸有识之士目睹黑熊惨况后的奔走相救,也对冷思考助就一双慧眼深信不疑。

       王小波曾言:  “生活是天籁,需要静神凝听。”这便是告诉我们,不要只因一时所见丧失理智或轻易相信,  生活的百态需要凝神思考再加以回应。倘若不加思考,人便沦为龙应台口中的“泥土”,更  无慧眼可言。倘若静神凝听,人便不致遭受盲目的欺骗,成为不理智的牺牲者。

       慧眼还须思考  相助,特别是在这么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眼前所见可虚可实,一切只在自己的思考。

    

   其七

   真知灼见,需亲眼所见

    

       如今是盲目跟  风的时代。手指轻动,微博便转发了。一个泄怒,万人慨之,一人不幸,万人哀之。但早在  五四运动大潮中胡适便指出:“今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但仍有  许多人流连于他人的见解,反刍同类人的意见。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丢弃别  人带给我们的世界吧,我们需要亲眼所见,我们需要以自己为视角的真知灼见。

       盲目的听从,不  仅无法真切认识本质,还会带来个体意识的矮化。梁文道说:“许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  的姿态。”的确,众人之见,未必是亲眼所见,大多只是以他人之见来享受视觉的快乐。浮  躁的网民习惯群起而攻之,但未尝不是有胆识之人的附庸?偶尔兵分两路以成所谓的“思  辨”,但未尝不是慢慢演替为立场之争?韩寒说自己“是个没有立场只分对错的人”,但我  更希望社会有更多的韩寒从大众视野中脱离去开拓个体的独立视角,去塑造敢于自见的个体  意识,正如康德所言:“有个性才是个人。”

       相信自己的眼  睛,有赖于善于观察与乐于发现的习惯,也需果敢的质疑。列夫·托尔斯泰从不相信纸上的  社会报道,也果断放弃优渥的生活而去乡下务农,他需要以自己的眼睛去体察民生疾苦,他  需要以自己的眼睛为视角去洞察人性深处。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仅是视觉的乐趣,还会带来独  到之见。陈丹青坦言下乡的日子使他有机会认识生活,从而塑造了今日别具一格的画风;牛  顿的质疑也源于他相信己见而非书上之理,万有引力定律即是从眼睛到思维的完美体验。相  信自己的视角,便发现一切。

       而对自己所见  之肯定与信任,还需独立意识的觉醒。美国《时代》杂志将年度人物奖颁予全球“示威群众”,  他们相信所见之现实的独立意识象征着草根阶层的崛起与官民关系的更新;蔡元培的独立意    识使他发现诸多不公后愤然辞去北大校长之职:梁漱溟的独立意识使他在亲自探访了广大乡  村后以自己亲眼所见来公然质疑毛泽东。独立意识和个体觉醒为个体的视野提供了保障,为  个体能脱离大众审美而追求真知灼见保驾护航。

       也许有人说,眼  睛是易将人欺骗,但我以为,亲眼所见才是自己所处的世界,他见永不比己见更有说服力。  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因他者带来视觉误差,源于对个人视野的享受与个体意识的觉醒。每个  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世界,相信自己的眼睛,便有了无数不一样的世界,和而不同的看法,  与无数卓尔不群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