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辅导:《好读书,读好书》(含范文6 篇)
随意读书的本身就包含一种潇洒的心态。这种读书在于轻松自然,不紧张,不做作,不带 有任何读书以外的功利色彩。如果出于无奈,勉强自己必须读些什么,不读什么,即使整天 与书为伍,手不释卷,也未必进入佳境,是所谓心为形役,读书则变成了一桩苦差事,更谈 不上潇洒的感觉了。 纯粹地为读书而读书,往往会使人进入一种状态,一种物我两 忘的境界。虽然书会使你忘却世间的一些诱惑,或错过了几次“花期”,但想想“书中自有 颜如玉”,心情倒也平静了。有书为友,夫复何求? 【简评】 本文写了自 己与书为友的轻松快乐,随意中透露着作者的真知灼见。 文章写作方面最大的特色 是夹叙夹议。叙述生动风趣,议论独到精辟,二者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在行文 过程中随手牵入诗句,自然妥帖,使文章读来韵味幽幽,也体现了作者的语言积累运用能力。 【同步指导】 题目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读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可见读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读书对于个 人同样重要,因为书的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 指导: 1、我要读书——通过自身经历来反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从小喜欢读书。漫画、 连环画、故事书、杂志、小说,只要让我看到就非一口气读完不可。这些课外书开阔了我的 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受益无穷。可自从我上初中以后,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每天都 是做不完的作业、练习,偶尔抽出时间看看课外书,妈妈还会来干涉。唉,我喜欢的书呀„„ 2、请教刘墉——可以采用对话形式,就读某种具体的书时遇到的问题和作者对话,由此发表 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体会。 如与刘墉的对话。问:关于您说的心中应该有山的问 题,我觉得人人心中都是有山的。答:我只是将青少年心目中有但未意识的东西用形象的比 喻揭示了出来而已。问:但这座山并不是人人都能登上的。答:有的人心中的山模模糊糊, 自己也弄不懂它到底是什么,所以就难以实现;但有的人目标清晰,因而较容易达到。 3、说“读书”——从“读书”这一名词含义的发展演化入手,来写社会的发展变化。 最早的读书,应该是读“竹简”,孔子的“韦编三绝”就是明证。后来便是读丝帛、读 纸。21 世纪,读“电脑”成为时尚。这是从文字的载体上说的。从内容和方式上,古代的读 书,读的是经史子集,以经为主,并且确实是“读”书,现代的读书,读的主要是文学书, 同时包括报刊杂志等,此时的“读书”是“看书”。另外,读书还与学习同义,这就将数理 化等也包括了进来。由此可见,“读书”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 题 目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自有精神 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感滋养”(当代作家崔道怡语)。《红楼梦》《呐喊》《青 春之歌》《红岩》《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名著,曾影响过多少人,教育过多 少人,鼓舞过多少人!爱读书的同学,你有过给你智慧、信念和力量,使你魂牵梦萦的读书 体验吗? 请以“我的读书体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指导: “我的读书体验”,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而且并不难 写。写作时可以考虑多种文体: 一、记叙文。可叙述经历或故事,如“书伴我成 长”“与书一起走过的日子”,在叙述过程中,可适当穿插议论。 二、散文。散文 选材自由,易于抒发主观感受,切近“我的读书体验”这一话题。 三、议论文。可 以对与书有关的问题提出看法和主张。需要注意的是,作文中要突出“我”,写出自己的体 会。 四、说明文。比如“我的读书方法”“我是怎样藏书的”,等等。 3)生活着是美丽的 ——读《死亡日记》的随想 上海市 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钟楠 书名我是很久前就知道的,作者我也是久闻其名。只 是此书我在内心却一直怯于去读它,因为我很难想像一个处在死亡边缘的人会写些什么。“今 天39 度,神清,人无力,仅食稀饭,昏睡,多人前来探望。”疾病的颜色沾染了日记的美丽, 死亡的气息浸透了日记的清纯„„ 直至昨晚临近午夜,我才下决心打开了这本封存 一月之久的“日记”。看不多时,我却发现,除了偶尔谈及他的病痛,更多的却是像在唠家 常似的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且文采飞扬,内涵深刻,甚至通篇不乏鲁迅似的令人忍俊不 禁的幽默!越往后读越感觉轻松,越读越想读,竟找回了久违的深夜读书爱不释手的奇妙感觉。 可是,在这背后,我却仍能感觉到一个在为生命呐喊的灵魂。
陆幼青无疑是坚强的。他的书名虽然悲凉,可在他的文章中,你却能感受到他顽强的生命 力。他一边掐指算着那个“太阳不再升起的某个早晨”,一边却始终关心着这个世界。他用 几近戏谑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谈到了港台文化、中国足球,甚至金庸和王朔的“大战”; 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就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花很多时间考虑如何提高生存的质量, 降低死亡的伤害;他认为凡事都需有度,让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的比例过了头儿是很糟糕 的事,因而他向女儿提出了“NoTV”的忠告;他从一个“静静等待死亡的解脱”的人的角度, 娓娓道来自己的心路历程及人生感悟。他说:“意志在跟死神搏斗当中是有用的,笑容也一 样。意志是可以去购买的,它的货币,是痛苦。而笑容,是自产自销的。”这是何等的洒脱! 陆幼青也是“脆弱”的。尽管他能坦然直面死亡,但是在字里行间,我还是感受 到了他深入骨髓的对生的渴望,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他希望友人不要太关心他, 最好多“麻烦”他,这样能使他感觉到活着的意义;他希望女儿也不必太听话,这样他还能 尽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陆幼青心灵最深处的那一丝细若游丝的脆弱的弦音,足以震颤每个 人的心灵! 我一向自诩超脱,“少年不识愁滋味”,可陆幼青“脆弱”的坚强让我 振奋,令我敬佩,而他坚强的“脆弱”则使我深深地感到震撼! 一缕阳光从窗缝中 钻了进来,不知不觉,已是清晨了。我突然感到陆幼青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诠释死 亡的意义,更是要奏响生命的赞歌——生命如此美丽,死亡并不可怕。有目标,有追求,就 有了希望。生活的困苦和病痛击不垮人,只要有希望有梦想。因为,希望和梦想会创造奇迹。 生活,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快乐和忧伤原来只在你的闪念之间。让我们好好生活、 好好体会生命的乐趣吧,因为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最丰厚的礼物。只要我们能豁达地面对生命, 那么生命将会不断延续下去,生命之树将会常绿。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陆幼青在 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是啊,让我们慢慢欣赏我们绚丽而充满诱惑力 的人生吧! 通过人物塑造反映社会本质 4)评名著名片 《安娜?卡列尼娜》 通过人物塑造反映社会本质,在《安娜?卡列尼娜》一片中可 算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片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在一场大 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 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片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片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编导通过伏伦斯基、吉娣、 陶丽、列文等人的眼睛将其塑造成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形象,使观者从表面上看到了她的可 爱。不仅如此,片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 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 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 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 期生活 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的女人,在当时俄国旧的封建伦 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 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 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 新燃起的不合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他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 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同安娜在一起的两人世界,他需要社会活动,需要朋友,这就引起两 人之间的不和,使得安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 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 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 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痛斥。 影片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 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 有差异的。但他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 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 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 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 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 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手枪以免向自己 开枪,这真是悲剧!这种悲剧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 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希望别人幸福,希望俄国富 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 整部片子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 社会的现实的,使观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的社会实质,不愧为名 著名片! 5)做一个硬汉 ——读《老人与海》 第一次 读《老人与海》,便觉得体内有一股冲动,有一种被长期束缚之后获得自由的快感。老渔夫桑 提亚哥的硬汉子形象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出海连续84 天没有捕 到鱼,后来斗智斗勇,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返航途中又一路与鲨鱼搏斗,结果,大马 林鱼还是被鲨鱼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一副鱼骨架——“足有18 英尺长”。《老人与海》不是 一般意义上的情节小说,更像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借助老人桑提亚哥的故事,表现的是在 生与死的搏斗中的硬汉精神。作者用富于象征的笔法将他的“硬汉子”送到大自然中,让他 在海上与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群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以表现主人公“在重压下的优美风 度”。 “打不垮”是硬汉桑提亚哥的表现,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譬如说,他与 大马林鱼相持一天半的时间,左手一直抽筋,像蜷曲的鹰爪,右手被绳子勒得出了血。他把 手浸在海水里说:“不坏,痛苦对一个男子汉来说不算什么。”在与大马林鱼搏斗到最后关 头,他头晕目眩,仍自言自语:“斗不过你吗?你是永远不会垮的吗?”海明威把世界看成一 个竞技场,任何英雄的行为都是可以实现的。正如作品所说,人可以被消灭,但就是不能被 打败。真正的硬汉是敢于向命运、向自然、向失败挑战的人。他可能在拼搏中一次次地失败, 但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垮的,这就是人的尊严所在。人也只有在这种英勇的拼搏中超越自我, 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 读完小说,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常听人说:现在的学生 很累。不错,升学压力,社会压力,甚至还有家庭压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有人逃 避了,退缩了,他们不是硬汉;有人在失败后痛哭流涕,甚至自寻短见,他们也不是硬汉; 有些人侥幸成功了,便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他们更不是硬汉。真正的硬汉子是跌倒了爬起 来,爬起来后更想跳起来的人。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故意安排了一个情节:老渔 夫的孤独与失败被一个孩子所理解,老人留给孩子的是“打不败”的精神。这个结尾似乎有 点儿凄凉,但小说带给我的那股冲动是抹不去的。做一个硬汉,我对自己说。 6)永 远的《黄鹤楼》 我向来不喜欢诗歌,却对崔颢的《黄鹤楼》情有独钟;向来不喜欢 黯然销魂的惆怅,却对《黄鹤楼》之愁绪钟爱无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初一展卷,满目的 惆怅跃然于纸,读者的思绪随之狂舞,久久不愿释卷,无愧为七律的“开卷之作”。据说当 初李白路过黄鹤楼时,竟因看见了此诗而无颜再提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由此我们就可窥一斑了。 全唐诗中,崔颢诗只存两首。因为少,所以我们就无法 确定其风格特点,然从诗自身的角度来看,它是兼具浪漫主义的清新飘逸与现实主义的哀苦 愁痛的。诗人以远古的神话开篇,让读者优游于神话的仙境中,然而却接下一句“此地空余 黄鹤楼”,利用时空的剧烈反差,激起读者的怀旧之情,沉浸在惆怅的氛围里。写至此可以 说惆怅之情的口袋已经打开,这大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蓄势。感情之流进一步宣泄:“黄鹤 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大唐初建时,经历了五代十国的 纷争,战火与硝烟尚未熄灭,人民的生活还未安定,一介布衣的崔颢对此自然在其诗中会有 所流露。虽然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尖锐,但是读完最后一句“烟波江上使 人愁”时,读者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使得作者的“愁”如此之悠长?是对时光匆匆 如流水的感怀,是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同情,还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使然?我们心
中的疑问无穷,于是诗就达到了一种“言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把诗推向了一个更高的 层次。
综观全诗,我们不难发现全诗的主调是感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读完此诗,我深深地体 味到了时间之匆匆,光阴之可贵。比起杜秋娘的那首压卷之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 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还略胜一筹,无怪乎人们用“气势磅礴,意境悠远” 来形容此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