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文 教 学 实 录
师:近两年,刮起 了一股新概念作文的旋风,新概念作文的一个最重要的主张就是“新表达”;无独有偶,自 2000 年起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发 展等级”的要求。无论是“新表达”还是“发展等级”,其中都涉及到对作文语言的要求, 即语言要生动、形象、鲜明、新颖,用一个字来涵概(学生回答“好”、“美”),那就是“靓” (板书“靓”)。那么,如何使作文的语言靓起来呢?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 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 “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 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辞格。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个点石成金的绝招。 (板书课题“巧用辞格靓语言”)。
“辞格”也称“修辞格”,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 鲜明而生动有力”的各种修辞方式,诸如比喻、排比、对偶、通感等(学生积极地回答)。下 面,我们来看一首民歌,初步体会一下辞格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出示民歌投影,师读,学 生和听课的老师边读边笑。)
爱你爱你真爱你, 恨你恨你真恨你,
请个画匠来画你。 请个画匠来画你。
把你画在眼睛上, 把你画在砧板上,
整天整眼都看你! 刀刀剁你剁死你!
这是一首流传于湖南的民歌,大家读了之后都忍俊不 禁,现在你能说说你的体会吗?你能猜出民歌中主人公的性别吗?
生:(纷纷发言)这首民歌想象很奇特,“ 把你画在眼睛上”、“画在砧板上”看似不合理,但却很合情,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主 人 公 爱 之 切 、 恨 之 深 的 心 理 , 我 估 计 主 人 公 应 该 是 女 性 。
生:这首民歌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格,鲜明地表现出人 物先前爱得发疯、后来恨得要死的心理。
生:我觉得,这首民歌不仅在“爱你爱你真爱你”、 “ 恨你恨你真恨你”等局部地方采用了反复的辞格,它在章法上也好像借鉴 了诗经那种重章叠唱的方式,虽然前后只改动了几个字,但感情各别,真挚而强烈。
生:这首民歌前后两节还采用了对比的辞格,主人公 先 爱 后 恨 的 感 情 自 然 而 又 夸 张 , 人 物 形 象 也 十 分 生 动 鲜 明 。
师:好,刚才大家各抒己见,分析得十分在理,请同 学 们 想 一 想 , 如 果 把 这 首 民 歌 换 成 平 常 的 口 语 , 应 该怎 么 说 ?
生 : 我 爱 你 ! 我 恨 你 !
生 : 我 真 爱 你 ! 我 恨 死 你 !
师:这样换了之后谁的表达效果更好?
生 : 民 歌 ( 异 口 同 声 )!
师:通过这首民间歌谣,大家初步领会了辞格在语言 表达中的魅力。下面,我们再体会一下辞格在文学作品中的妙处(板书“体会”)。请比较以 下两组句子,体味各自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出示投影资料)。
1 、 A 、 一 张 枯 叶 飘 落 在 苏 比 的 膝 头 , 这 意 味 着 冬 天 就 要 来 到 。
B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 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 招呼。
2 、 A 、 微 风 过 处 , 送 来 缕 缕 清 香 , 仿 佛 远 处 高 楼 上 渺 茫 的 歌声 似 的 。
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隐隐 约约,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师:第 1 组哪一句的 表达效果更好?
生:(齐答) B 句好!
师: B 句具体好在何 处?
生: B 句使用了比喻, 把“枯叶”比作“名片”,生动新颖。
生: B 句还把冬天拟 人化,使它具有人情味,富有幽默感,正好体现出苏比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冬季寓所而并不畏 惧冬天的心情。
师:第 2 组呢?
生: A 句好! B 句的语言较为抽象概括,而 A 句用了通感的辞格。
生: A 句用通感的修 辞手法把嗅觉与听觉连通,将荷花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清香描摩得形象具体、 极富质感。
师:同学们体会得比较细致,分析得也比较精到。下 面,请大家 再看 3 、 4 两句, 找出句中的辞格,并体会其效果(出示投影资料)。
3 、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 在打开一把折尺,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尘土。
4 、乱哄哄的会场,像是一块揉皱了 的 绸 子 , 给 余 静 的 手 一 抹 , 现 在 又 恢 复 到 原 来 平 整 的 样 子 。
生:(稍作思考)第 3 句用了比喻的辞格,把苏比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艰难地爬起来的情形状描得非常生动形象。
生:第 4 句也用了比 喻的辞格,将“乱哄哄的会场”比作“一块揉皱了的绸子”,新颖而又富有质感。
师:请同学们试着将其改写成比较平实的句子。
生:第 3 句可以改为 “他艰难地爬了起来,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尘土”。
生:第 4 句可以改为 “会场乱哄哄的,可余静一来,很快就安静下来”。
师:改前的效果好,还是改后的效果好,答案不言而 喻。下面,请大家看第 5 句,然后改写它,要求使用比喻的辞 格,把孩子的“又脏又瘦”与“又白又胖”具体地状描出来(师出示资料,生思考改写)。
5 、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 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师:谁来念一下自己改写的句子?
生: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就象大 街上耍把戏的瘦猴,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就象刚出笼的馒头,又白又胖。
生: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就象刚 刚炭化过的电杆,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就象大雪天里堆出的雪娃娃,又白又胖。
(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笑了,教师投影资料。)
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 圾堆里拣出来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胖又光鲜。
师:这句话选自一篇小说,比较投影出来的原文,我 发现,作家的比喻固然新奇,但同学们的比喻丝毫也不逊色,真可谓想象丰富,比喻精美。 下面,我们再尝试改写第 6 句,要求使用对比和对偶两种辞格。
6 、这帮官们,眼睛处处盯着钱,言 行不一致,尽干祸国殃民的事。 (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老师予以启发点拔。)
师:大家想想,我们中国人的眼睛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钱在古代又可 以称作什么?
生:(众说纷纭)方孔兄。金子。铜钱。银子。
师:哪种钱的颜色能同眼睛的颜色相对?
生 :( 恍 然 大 悟 ) 银 子 !
师:聪明(老师竖起大拇指)!请大家按要求改写。
生:这帮官们,黑眼珠子只盯着白银子,句句话忠心 爱国,样样事祸国殃民。
师: Very good (教 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上面我们通过比较、把生动的句子改成平淡的句子、把平淡的句子改 成生动的句子等三种方式体会了辞格(板书“辞格”)在表情达意时的妙处。接下来,我们 自己再来亲身实践运用一下(老师板书“运用”,分发打印好的材料)。请大家阅读材料中的 第 1 则,比较原稿和修改稿的效果,然后按这种方式改写语段。
1 、下面是一篇同学的习作,比较原 稿 和 修 改 稿 的 效 果 , 然 后 按 这 种 方 式 改 写 后 面 的 语 段 。
[ 原稿 ] 母亲说我头发太乱,同学说我头发横七竖八,我却不以 为然。现在不正流行 这样吗?
[ 修 改 稿 ] 老妈说我满头“秀发”连一堆枯茅草也不如,同学说我的发型有点谢霆锋的 “判逆版”的模样,也就是“强盗般”的。对此,本人打心眼里不屑一顾。公元 1998 年,满大街最流行的不就是那种把头发一根根拉直再剪 得参差不齐乱七八糟零零碎碎然后做得蓬蓬松松的“乱发”吗?这真是“天然去雕饰”,又 省 money 又 cool !你们花钱还 做不成这么粗犷自然呢?(引自《中学语文教学》 2000 年第 9 期)
[语段]我骑上那辆破自行车,向四里外的理发店冲 去。理发小姐熟练地换着工具,梳剪着头发。半小时后,发理完了,我非常满意,骑着车回 家 , 一 路 上 , 我 觉 得 什 么 东 西 都 美 都 顺 眼 , 什 么 声 音都 悦 耳 。
2 、仿照下面的语段,以“魅力”开 头另写一个语段。
风度是大雨中为人撑开的小伞,风度是焦阳下替人遮 阴的大树;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回复;风度是指挥 家飘逸的手势,风度是思想者睿智的头颅;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 度是卓别林的帽子,是王羲之的行书„„
3 、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虚构的有 趣味的事,自拟题目,写一篇 800 字以上的文章,力求多使用 辞格,让语言富有新意。
师:原稿和修改稿相比,后者明显优于前者,请大家 看看修改稿中用了哪些辞格?各有什么效果?
生:修改稿中把凌乱的头发说成是“秀发”,使用了 反语,比较幽默;同时又把乱发喻成“一堆枯茅草也不如”,生动形象。
生:修改稿中还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用李白的诗句 “ 天 然 去 雕 饰 ” 来 形 容 很 久 未 理 的 头 发 , 自 然 而 又 诙 谐 。
师:不仅如此,作者还刻意使用了反复的手法,用“参 差不齐乱七八糟零零碎碎”“蓬蓬松松”四个成语来修饰“乱发”, 幽默而 得体;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镶嵌的辞格,把“ money ” 和“ cool ”这两个熟悉而时髦的英语单词嵌进句中,表现出 人物鲜活的个性,诙谐而又富有生活气息。下面,请大家仿照这种方式,扮靓材料中的语段。
(学生改写,老师巡视,提醒同学既要考虑辞格的运 用,又要尽量使文章具有生活气息。写好之后,四个同学为一组相互传阅评价,并推荐一篇 优秀的作文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