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必读系列: 如何为你满分作文的语言润色

  谈到作文语言,不少学生将其视之为难以逾越的“高峰”,常发“奈何”之叹而生“难为”  之感。不少作文指导之类的文章书籍也用“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来吓唬学生。  长此以往,愈来愈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提高作文语言水平的“难为”心结,其中不少人  进而将心理上的“难为”转变为行动上的“不为”。因此,近几年来,在高考评卷场上看到  的作文大多是干巴如瘪三、味之如嚼蜡的语言表达。        为了帮助大家在较短  的时间内取得语言上的突破,笔者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角度分别谈谈在语言表达上为作文加  分的策略,供大家平时练习作参考。        一、描摹诗情画意,叩动评卷老师的  心灵        1.使语言具有画面感。        语言具有画面感,是优秀记  叙文的第一特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才使得其诗在唐代诗歌的百花园里摇曳着独特  的风采。我们写作记叙文,若能够用文字“刻画”出一种画面,再现一个场景,使“文中有  画”,使读者身临其境,那么我们的作文就可以在几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请看2008 年江苏  高考作文答卷《好奇心》中的一段文字: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每过几分钟,  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  碎的步子走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她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  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这是一段  描写爷爷奶奶之间一幕日常生活情景的文字。这段文字表现爷爷奶奶历经人生风雨之后晚年  生活中的相互牵挂、温情与爱:人在眼前,也要时刻知晓他是好好的,以求心安。这种心灵  深处时刻牵挂的爱,通过几分钟便放下活儿“叫”,得不到回应时的“急”,以及紧接碎碎  步子的“迈”,和孩子般笑容的“嗔”等动作,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展现出一幅人世间最  美丽的“爱”之风景画。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这段文字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呢?语言质朴,十分生活化。它的主要优势是作者观察并体验到爷爷奶奶生活中天天发生的  最能体现深挚情爱的场景,将其典型的语言和形态“再现”出来,便具有十分形象的画面感,  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仔细想想,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是否就难于上青天呢?         2.使语言具有流动感。        语言的流动感,就是用词要稳,句式要活。就是说,  词语使用准确生动,句子形式流畅自由。读了有流动感的句子,常常使人有如咬一口贡梨一  样清心爽口而又香甜四溢。请看下面的文段:        对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会  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        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般雾气里的时候,  这好奇心便开始了。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  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  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  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你只能怀着好奇心继续走。        这是2008 年江苏高考某考生  题为《好奇心》作文中开头部分的文字。它描绘出一派清雅美丽而古韵悠然的城市景致。在  这段文句里,考生刻画细节颇见功力。不论是动词“穿梭”“润”“踩”“躲”“穿透”“萌  动”,还是修饰语“绸”“轻微”“紫色”“绵软”“轻柔”,等等,都运用得十分准确生  动,也就是说用词十分“稳当”,你看,“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出的声响像  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泡桐花“娇羞”地“躲”在  里面等,一连串的动词十分准确而富有想象地刻画出一幅晨景图;这段文字的句式也丰富多  彩。有设问句,有比喻句,有拟人、排比句,有对称句,有陈述句,整饬而又富有变化,似  行云,如流水,给人以美的享受。        3.使语言具有含蓄性。         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是记叙文语言上品的标志。含蓄性语言的标志,常常是作者的思  想情感寄予在启人思考的画面中,包孕在“醉翁之意”的描述里,它往往以有限的文字承载  着深长的意蕴。它大多以概括、暗示、曲笔、言已尽而意无穷等方式表达广博深长的内涵。  请看2007 年湖南高考某考生题为《诗意地生活》作文的一个文段:        奶奶依    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  那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  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  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  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  暖。        读完这段文字,一种深挚绵长的幸福情味荡漾在我们的心头。作者在  这段文字里,表现了一个普通农家的质朴人情和幸福温情,抒写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独特感  受和理解。那毕剥作响的柴火,那火光映红的奶奶的笑脸,那爷爷烧火奶奶做菜的温润和谐,  还有那“我”和妹妹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的天真可爱的画面,都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普通  农家诗意洋溢的生活图景。而“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的  句子则为我们留下了深长的意蕴。        仔细体会这段文字,我们很多考生的文  章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的。其基本思路是,选取生活中的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典型画面,将  画面剪辑成几个部分,抓住每个部分最关键的“动作”,用一个适当的动词将其连贯地组接  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从描述中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由作者“出面”将思想直接  “告诉”读者。   二、注重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议论文分数        多年高考作文  的数据表明,高考中写议论文的考生占绝对多数,但议论的语言大多单调呆板。有的文章全  篇都是一种陈述句式,有的甚至全文都是逗号,段尾才有一个句号,连一个问号或一个感叹  号都没有,真是静如止水,淡如蒸馏水了。有的议论语言概念不清,缺乏必要的修饰限制,  进而导致表达不严谨,影响说服力。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长句与  短句相结合。        一般地,议论文中有长句子可使文章表达更严密。但是,句  子长,修饰成分多,往往会顾此失彼,以致使句子或成了结构上的病句,或因修饰不当而发  生逻辑错误。考生在考场紧张的氛围中,尤其容易出现此类错误。我们建议,对复杂的句意,  我们可以用几个句子分别表达。当然,如果我们训练有素,运用长句是能增添议论的色彩和  力度的。所以,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应注意长句与短句的结合,这样还可以使句子形式富有  变化而形成跌宕之美。下面文段长短句结合运用,很有启发性。        高尚的思  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  我独醒”中不合流同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  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就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  人的幸福。被流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  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  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2008 年海南高考优秀作文《思维解读幸福》)          2.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优秀议论文的语言应该富有思辨  性。它文采斐然,但不能华而不实;它由材料充实,却不是完整情节的记录。在议论文中,  我们学习运用概括性语言与具象性表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议论语言更有思辨的力度。如: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  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 Q“革命”的亦是好  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了。这样的“好奇”,建  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  “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  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  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  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2008 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          在上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国民中的某些“不良”的    好奇心——鲁迅所批判的“看客”的“好奇心”,以此与下文具体论述“真正的”“灵魂在  场”的“思考”的“好奇心”形成对比。文章正是以这种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  作者所强调的“真正的好奇心”。因为文章的重点在立论,所以对“好奇心”的不良一面就  用概括的事例提供对照。这样文章显得张弛有度,显示出考生相当的理论才情。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这就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  高的,关键是方法与技巧。只要平时多读多练,你的语言就会灵韵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