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必读系列: 满分作文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作文创新能力,简言之,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表现。其中创新思  维最为重要,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表现  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溶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  能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  用多种样的方式、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表现在创造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  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力。作文创新的关键是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想象  思维、散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作文的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对生  活有热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多个角  度,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就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来。“创新”  并非易事,它是在“求同”、“求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  定法。”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以发展变化作为它的规律,要求不断地创新,又要能够继承。  能创新,创作的生命才能长久;能继承,创作才不致缺乏营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  果敢,要当机立断,不要胆怯。为此,语文教师要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学生就能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的创新  作文来了。为此,教师要启发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  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一则材料,打破  思维定势,大胆质疑探索,以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引  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以小见大或  同中求异,写出立意不落俗套的文章来。        如以《滥竽充数》寓言材料写作  文,可有多种立意:        (1)批评郭先生的“充”、“装”、“混”,抨击不  懂装懂的恶劣作风;        (2)批评齐宣王爱搞“大合唱”,吃“大锅饭”。使  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        (3)指出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与那 299  个苟且相安,知情不报的“乐师”有很大关系,批评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包庇,官员  中官官相护的现象。        (4)肯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能采取主动离开,腾  位让贤,颇有“自知之明”。        其中,(1)则是历来多数人的立论;(2)、(3)  两则着重分析南郭先生能“充”、“装”、“混”下去的原因;(4)则既未指责南郭先生不  懂装懂,也未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议论,而是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针砭时弊,给人耳目一  新之感。        又如有位同学在写《数字与生活》一文里。讲了社会上刮过一阵  “8”风,“8”,广东人读为“发”的谐音。有些人求财心切,以至“16888”的电话号码卖  到数万元,因是“一路发发发”。可是,偏有位汽车司机接受大家都害怕的车牌——“16444”,  他不怕“一路死死死”。而是说:“多拉发发发”。因为他爱唱歌,从音乐的角度来理解数  字,显得与众不同,很有新意。        再比如,有一个作文题《沙子的启示》。有  很多同学写“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也有很多同学写“沙子团结起来力量大,  可以修桥梁、盖大厦。”同时也有一些同学多角度思维,写“一粒沙子虽小,也能把你的脚  磨出血泡,砂轮也能磨铁嚼钢,小事物从来都不能忽视。”有的写“沙子借助风的力量周游  世界,自己的力量虽小,却可以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写“沙尘暴,是沙子  联合起来的结果,它们毁坏了庄稼,污染了环境。所以,坏东西团结起来就不是好事了。”  有的写“当年那么多的沙子,只有这一粒被风刮进了蚌壳,成了珍珠,可见机遇也是很重要  的。”这些同学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深入挖掘,思路开阔,这些立意都是求异思  维的奇葩。   

   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沿着与原来  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活动。它要求撇开已有的定论,从反面去思考,以获得不同  凡俗,新颖独到的见解。因它从反面立意,与传统瘄思维、观点相反,故在作文创新思维中    属较难的一种。但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蝢观点,不仅不落俗套,还能激活思路,有助于创  新思维的培养。        若以“东施效颦”故事作文,从反弹琵琶的角度,可这样  穋意:        (1)效颦是美的载求,努力改变自己。        (2 效颦  是美的追求,知丑近乎美。        (3)效颦胜于追星。        这些立  意角度都很新颖。        又如有的学生对“班门弄斧”提出以下观点:弄斧者是  有胆识有魄力的,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取得教训,长进更快。这种做法对“班门”也是一种激  励,从而启动竞争机制,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挑战者终究会超越对手,成为新的权威,这  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立意时代感强,令人耳目一新。        再如《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则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  新观点。《业精于勤未必荒于嬉》、《酒香也怕巷子深》、《阿Q 的精神也要有点》、《开卷未必有  益》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独辟蹊径。        三、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  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他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所谓联想丰富,是指多向度、多  层面的展开想象。使联想的内容充分丰满,绚丽多彩。简单地讲,想象丰富就是要“展得开”、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若不善于联想,文章就难以  构思,立意也难以形成,其深刻新颖就无从谈起。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景  物的某些形态特征,常常与人的某些品格气质、精神等有相似之处。例如:著名散文家杨朔  在《荔枝蜜》中,通过对蜜蜂“渺小”形体和辛苦酿蜜的“崇高品格”的生动描绘,无私奉  献,联想到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默默地奉献。作者由此及彼,以蜜  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  的崇高精神。        又如:我们看到的一些事情,它们往往蕴含着某些深刻的道  理。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为学》,以蜀鄙两僧去南海的故事,由事联想到理,用以比喻志向  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它阐发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从而告诉  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成容易的事,所蕴涵的道理至为深刻。 

     四、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以一个目标  或思维方向为起点,让想像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  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  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  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  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  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  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事物,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         如:“1+1=?”可以根据惓象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1)  “1+1=2”,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械呆板的,不求有功,毫无创新墨守成规之人。        (2)“1+1>2”由此可以想到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例。         (3)“1+1<2”由此可以想到一些人干工作互相推诿、敷衍塞责,猫多不拿子的事例。         (4)“1+1=?”,由此可以想到像一些经营投资者的失败或成功。到??等多少?由  于是未知的,则可小、可等、可大。        (5)“1+1=1”由此可以想像到:一  场考试十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弦;一贯的诚实十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点牺牲精神  十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中华民族的腾飞。        „„        多向思维  留给学生较大的想像空间,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入题。        对于作文,    我们习惯讲解那一套套写作理论,技法等,其实是我们先做好了一个“彀”让学生钻。我们  要打破条条框框,通过以上四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作文尽早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  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