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来,高 考作文中发现了一些特别有“神”的“物”,读来一唱三叹。如:那一年考《选择坚强》,一 位考生写自己挑灯夜读,苦不堪言,心存退缩,忽见书桌上的小闹钟由于电池基本耗尽,已 经不走了,但那根细细的、长长的、瘦弱的秒针却依然在四十五分钟那一格悄悄地抖动,一 颤,一颤。还想顽强地攀上新的高度„„这考生猛然顿悟:人生有如这无声的秒针。只要一 息尚存,犹要攀登不止!他在泪眼模糊中变得坚强了。他的这一篇本来无多新意的临场作文也 得了高分。
看来,要想把 “物”写活,一要注入作者自己的强烈情感,二要活用“物”的个性特征,这两者一旦浑然 天成,“物”的神采就顿时迸发出来了。
看看中国古典 小说中的咏“石”华章吧。
大海扬波,浩 浩无垠,一只“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的小鸟正张开柔弱的双翅,搏击着海上风暴。 乌云要吞噬她,骤雨要撕裂她,闪电要击落她,然而,她无所畏惧,一任抛、摔、跌、落, 口中始终衔着一块小小的石子。她要干什么?她要用“西山之木石”来填东海。你瞧,她认定 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果敢地投下了又一枚石子„„这则出自《山海经》的“精卫填海”故事, 早已家喻户晓,人们压根儿就没有指望精卫真的能填平沧海,制服海患,人们赞美的是她那 种持之以恒、决不屈服的顽强意志和战斗精神。沧海一石,伟哉大哉!
“精卫填海” 的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生活图景,显得古朴而又单纯。历史演进到 明代中叶,又一块奇石出现了。它神乎其神地幻化为一只“石猴”,刚刚面世,便“目运两 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高天之上的玉皇大帝。不久,石猴长成了美猴王。他漂洋过海, 寻师访道,苦练硬本领,取名“混世魔王”,闯龙宫,闹冥府,直至大闹天宫。这“石猴” 乃是《西游记》中威名赫赫的孙悟空。孙悟空的出世,体现了从“猿”到“人”的文明史的 执著要求,应和着明代中叶以后掀起的争取个性心灵解放的启蒙思潮的历史涛声。“猴子” 要直立为“人”了,“人”的意识在“石猴”老孙身上熠熠生辉。他奋起千钧棒大闹天宫的 壮举,说到底便是为了争取人的自由和人的平等。所以,与填海之“石”不一样,石猴之“石” 直接介入了世事人生,它要“混世”,它要“讽刺揶揄”不公不平的“当时世态”(鲁迅《中 国小说史略》)。然而,在那一历史条件下,“石猴”还难为“人”。还翻不出“如来佛”的 掌心,它只好无可奈何地拖着、夹着那根曾经化做旗杆的“尾巴”。
“尾巴”总是 要割的。“人”的孕育和诞生不可阻拦。二百多年前从“大荒山下”走人“红尘”的“石兄” 在《石头记》中留下了新的、奋争的足迹。那“树倒猢狲散”的宁、荣二府,那“天崩地裂” 的封建末世,终于迫出了几位不甘殉葬的“猢狲”,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接过“混世魔王” 旗号的“石兄”——宝玉。“石兄”比“石猴”更真切地呼吸、领会到了“悲凉之雾”,看 到了更多的世俗社会的“人”的“死亡”(鲁迅语),所以,他的思想锋芒指向了扼杀“人欲” 的封建“天理”,从许多方面触动了封建体制的上层构造,他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中最引人注 目的一块奇石,尽管他依然是一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失败的英雄。
石质铮铮,石 趣盈盈,“击石作歌声琅琅”的曹雪芹们,为我们书写了、“人化”了多少奇石啊!当今中学 生在阅读这类名篇名著时,应当认真品鉴,学会“人化自然”的艺术辩证法,使自己的作文 中“人”、“物”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