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3年高考材料作文审题训练及优秀作文

  2013 年高考材料作文审题训练及优秀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在一条小溪边,一个牧童难过地哭着,因为他心爱的羊羔不  小心掉进大河被淹死了。

   哭声引起了小溪的同情,它气愤地指责大河:“你也太残忍  了吧,为什么把小牧童的羊羔给吞没了呢?如果我有你这样大的水量,决不会和你一样的。  我会温柔地流淌,滋润山谷和草原,装点美丽的大自然,让沿途两岸都感激我的善行。”

   然而没过多久,山洪暴发,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  过的话。巨大的水流冲毁了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  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学生们的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自己,勿忘自我;勿  自满,勿居功;一切从思考出发。

   第二种立意: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严于律己、讲求诚信  等。

   第三种立意:勿忘本、本性、初衷、信仰、雄心、梦想、善  良、仁义、永恒等;富贵不能淫,权力不能移。

   第四种立意:勿重蹈覆辙,要反省自己。

   第五种立意:自己做不到,别指责别人。

   第六种立意:做大事不拘小节。

   第七种立意:既要追求理想,更要尊重“人无完人”的现实,  认识到伟大事物的破坏力也大。

   第一种立意显然跑题。

   第二种立意流于表面。小溪说到了,也就想做到,但“水往  低处流”,它身不由己,只能按大河的方式前进。实际上,山洪暴发只是特殊情况,无论是  小溪还是大河,大部分时间都是像小溪憧憬的那样理想。因此,黄河和长江再发洪水,也还  是人们歌颂的母亲河。所以,前五种立意的共同失误在于对小溪变成的大河持了否定态度。  就像2006 年全国一卷作文题,一旦侧重于认同乌鸦可爱便错了。因为现实中的大河,没有不  淹死生灵的;如果淹不死羊,也称不上大河。

   第三种立意只抓住了次要方面。小溪的理想,在大河的现实  面前,已退居末席。

   第四种立意有误。大河淹死一群羊是正常现象,改变不了大  河利大于弊的总体情况,不能算重蹈覆辙。恰恰相反,重蹈覆辙的是那个牧童,是他两次损  失了羊。但牧童不是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最佳立意不能从他身上总结。

   第五种立意也掉进了陷阱。它和第二种立意有共同点,认为  小溪做不到,但又强调“别指责”。它的前一句错,后一句对,但“别指责”即便理解为“别  指责百利之一弊”也是不恰当的。

   第六种立意跳出了陷阱,比较好。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认识到  这则寓言的象征意义。若把小溪比作小孩,把大河比作大人,说当了大人干大事时不拘小节    也不合适。所以,把这句话改为“为大德不免一眚,做大事难拘小节”更好。说的通俗些,  就是第七种立意。

   反思一下,一切认识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才能适时反向思维,  脑筋急转弯,在陷阱前悬崖勒马。

    追 求 理 想 先 要 尊 重 现 实  

   黄科锋

   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巨大的水流冲毁了  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  水冲走了。

   理想总是美好,现实似乎糟糕。其实,大河破坏力虽大,但  对自然和人类的益处更大。它虽有所淹没和冲毁,也不过是疏通河道的需要。金无足赤,人  无完人。更何况,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小溪像小孩,大河像大人。单纯的小孩  认为自己不会犯大人的错误,长成大人后却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总体上大人还是比小孩强。  

   秦始皇是个典型。他痛恨诸侯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立志  于统一中国,并有建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理想。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  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始皇虽焚书坑儒、实行暴政,但他平定了六  国,统一了度量衡,建立了郡县制,还是功不可没。

   楚霸王步其后尘。项羽小时候看到秦始皇,脱口便说:“彼  可取而代也。”他力能扛鼎,气吞山河,破釜沉舟,打败秦军主力,分封诸侯,却以暴易暴,  火烧了千万人民的劳动成果——阿房宫。“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阿房宫多壮美啊,只  是太短命了。怪不得人们说项羽是“沐猴而冠”呢。项羽纵然是个失败的英雄,却也算历史  天空的明星。、

   当长江只是一条小溪,她也有美好的理想。但当她发起洪水,  人民的死伤和损失可谓大矣。但更多的时候,她作为一条大河,还是静静地流淌着,默默地  奉献着,仍被当作炎黄子孙的母亲河之一。

   小孩也许有美好的理想,要保护美羊羊。但他可能忘了,他  早上喝的就是羊肉汤。所以,我们追求理想,但我们更要尊重现实。伟大事物的破坏力也大。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在生活的旋律中,理想是弹钢琴,现实却可能要长期面对电子琴;  理想只是曲子,现实才是歌词。

                          &  nbsp;      &nbs  p;                     &n  bsp;         ;                       

   2.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  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学生写这篇作文,主要有下列立意:

   第一种,抓住“一步一个脚印”,写“要踏实”、“不能好  高骛远”。这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片面了。

   第二种,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并重。或写散文,说“山登  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值得追求,但真登不上山顶也就算了,爬了就好,踏实就好。或发议论,  有的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各论证400 字左右;有的各论证三分之一,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论  证三分之一;有的摇摆不定,不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观点,只说要努力登山。

   我们说,两位教授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若二者并重,则哪一种都写不好,文章的中心都得不到突出;虽然全面理解了材料,却并未  选角度。所以,这些立意都不好。

   第三种,百分之百地论证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对另一教授  的观点只字不提,既不引用,也不置可否。这也不太好。

   第四种,侧重于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才对。  

   贵在不虚此行

   黄科锋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  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于丹强调登上最高点,易中天看重步步高、步步实。于丹重  视结果,易中天重视过程。二者当然都有道理,而我更欣赏易中天的观念。因为人生有太多  变数,所以要享受过程。

   先说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麻。”原来李白真正要登的不是天姥山,而是仙界,而是精神上的最大自由境地!所以他只  是在庐山脚下望了望,便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飘逸的诗句。九  天揽月,五洋捉鳖,四海为家,李白一路潇洒。

   再说杜甫。他经过泰山,写下《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其尾联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暗合,已成千古佳句。但实际  上,杜甫并未登到山顶,他只是把诗一首一首地写实在,充分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他从未有过“我为峰”的感觉,却成了诗圣。

   另有安石。他在游褒禅山后写道:“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  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一次过程不够尽    兴的游览让王安石后悔莫及。总结教训,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虽然司马光尽废新法,但王安  石已问心无愧。

   且看苏轼。坎坷使他不再好高骛远,矮矮的赤壁亦足以心旷  神怡。他“划然长啸”,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潜呼应,只是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实事。

   清代姚鼐在泰山顶上观日出的描写十分精彩,而我更喜欢他  写攀登所见的“苍山负雪”、“居雾若带”等句子。一生能登顶几座高山?所以说“爬了就  好”、“一步一个脚印”就好。

   李贺怀铅提椠(qiàn,古代用以书写的木板),终成诗鬼;梅  尧臣带布袋,天下闻名。有心登顶虽好,不虚此行更妙。

                          &  nbsp;      &nbs  p;                     &n  bsp;         ;                       

   3.阅读田地的这首小诗《我是○》(节选),根据要求写篇不  少于800 字的文章。

   我是空虚;我是饱满。

   我是静止;我是发展。

   我能成为锁链;我能变成花环。

   我是完整的自己;我是我的对立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除了跑题的立意之外,学生习作主要有以下情况:

   第一种立意:空虚与饱满、静止与发展、锁链与花环。

   第二种立意:完整与对立、对立统一。

   第三种立意:人是对立统一的完整个体,既空虚又饱满,既  静止又发展,既有锁链又有花环。

   分析一下,材料内容呈典型的分总关系,第一种立意舍本逐  末,第二种立意提纲挈领,第三种立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怀念鲁迅,追忆英雄

   黄科锋

   《我是○》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了这位民族的英雄。  

   “我是空虚;我是饱满。”在《社戏》中,社戏表面上热闹,    却让鲁迅感到空虚无聊,这反映出当时国人精神生活的贫乏。在《闰土》中,闰土的形象就  像那金黄的满月一样饱满,但一声“老爷”,却让鲁迅童年的旧梦变成空虚。

   “我是静止;我是发展。”《〈呐喊〉自序》里提到,因为创  办《新生》失败,鲁迅开始静下心来研究古代小说。这表面上是静止,实际上是发展。有意  无意之间,鲁迅成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鼻祖。《呐喊》如惊

雷,《彷徨》似飓  风,《故事新编》像滔天巨浪,震动了国人的神经。“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静止时思考,发展时创新,才有路可走。

   “我能成为锁链,我能变成花环。”鲁迅用自己的笔,变出  锁链,把阿Q 押赴刑场,深刻揭示了精神麻木的恶果,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使中国小说的面貌为之一新。鲁迅用自己的笔,变出花环,放到夏瑜的坟上,略微抚慰一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使本质上的悲剧不那么心酸,即便自知那花环是凭空出现。

   “我是完整的自己;我是自己的对立面。”《一件小事》里,  鲁迅榨出了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来。他就是这样,总是把解剖刀无情地伸向自己。在《记  念刘和珍君》里,他称自己为“苟活到现在的我”,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批判自己。他不断地  “烧梦”:怀疑庸医,钻研西学,剪掉辫子,弃医从文,弃文言创白话„„他对自己没有手  软过,他以自我批判为基础去批判国民劣根性,这样的人怎能不伟大?

   但鲁迅也是一个完整的自己。他是金刚怒目的英雄,也是关  爱青年的导师。他曾留学日本,也曾破帽遮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  一生的写照。同时他也曾是妥协退让的孝子。为了让母亲满意,他作为新青年却娶了原本不  认识的裹着小脚的旧式女子朱安,拜天地时还戴上了假辫子。他把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  几年。

   鲁迅给自己的人生判过很多○分,但他最终得了个最高分。  

   鲁迅是○,曾空虚,曾饱满,曾静止,曾发展,曾舞锁链,  曾编花环„„

                          &  nbsp;      &nbs  p;                     &n  bsp;         ;                     

   4.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小猴子、山羊、驴和笨手笨脚的熊,准备来一个四重奏。它  们咿咿呀呀地拉着弓弦,乱糟糟地一阵吵闹,天哪,不晓得是什么名堂!

   “停奏吧,弟兄们!”小猴子说道,“像这样是奏不出好音  乐的,你们连位置都没有坐对!”于是大家按猴子的想法调整了位置,可是根本不管用。它  们又坐成一排,结果更糟了。它们的吵嚷声吸引来了一只夜莺。它们向夜莺请教怎样才能合  奏出动听的音乐。

     “要把四重奏搞得得心应手,你们必须懂得演奏的技术。”  夜莺答道,“换个坐法也好,换个乐器也罢,对合奏出优美音乐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除了跑题的立意之外,学生的主旨主要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类:有才能、实力、基础才能成功。

   第三类:掌握技巧才能成功。

   第四类:掌握技术才能成功。

   第五类:技术加团结才能成功。

   第六类: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团结,其次是技术。

   第七类:成功的首要因素是技术,其次是团结。

   第一种立意较笼统。

   第二种立意对“技术”进行了过度引申。

   第三种立意偷换概念,把“技术”窜改为“技巧”。

   第四种立意忘了次重点“团结”。

   第五种立意虽全面,但两个要点未分主次。

   第六种立意主次颠倒了。

   第七种立意才算全面、准确。当然,例文在论证时,“团结”  所占比重还是太大。更重要的是没有深化主题。如果能提到“建设和谐社会,科学技术仍是  第一生产力”就把题目写透了。联系学生的实际,也可谈同学间应该团结合作,以便掌握好  科学技术。

   团结与技术

   “要把四重奏搞得得心应手,你们必须懂得演奏的技术。”  夜莺答道,“换个坐法也好,换个乐器也罢,对合奏出优美音乐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猴子、山羊、驴和熊为合奏出优美音乐,在猴子的指挥下,  团结一致,精神可嘉。但它们根本不懂演奏的技术,所以失败了。要想成功,它们必须首先  掌握演奏的技术。当然,掌握了技术后,团结一致的精神也不能丢。

   齐宣王爱听合奏。他的宫廷乐师大都有高超的演奏技术,再  加上团结一致,效果肯定是气势恢宏。纵然有一个南郭先生,因为没有破坏演奏阵势的一致,  也混了不少日子。

   齐缗王爱听独奏。南郭先生因为没有真正的演奏技术,只好  溜之大吉。由此看来。掌握技术是立身之本、合作之基。

   建筑需要技术。看那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  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看那滕王阁,“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这些建筑,都是劳动人民团结协作的技术结晶。

   纺织需要技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三日断五  匹,大人固嫌迟。”花木兰和刘兰芝若没有纺织技术,形象估计会受损不少。“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  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传说织女负责织朝霞和晚霞,其技术自然是没的说。但王  母娘娘把人家搞得两地分居,这朝霞和晚霞也就出得有一搭没一搭了。

     演奏需要技术。有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有的“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有的“转轴拨弦三两  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  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嘈嘈切  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技术成就了美好生活。

   从钻木取火到登陆火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构建和谐  社会,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更需要每个人都掌握过硬的技术。

                          &  nbsp;      &nbs  p;                     &n  bsp;         ;                       &nb  sp;

   5.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两只小狗发现了一大块肉,都想据为己有,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正好有一只狐狸经过,说自己可以当它们的公证人。

   狐狸故意把肉分成大小不均匀的两块,然后看了看说:“这  样可不行,好像右边的大了些。”说着便从右边那块肉上咬下了一口吃了。站在右边的小狗  急的直叫:“不行啊,现在左边的肉比我这边的大了!”狐狸点点头,又从左边的肉上咬下  一块。可是这回站在左边的小狗又不乐意了。狐狸就又从右边的肉上咬下一块吞了下去。

   就这样,狐狸把肉左咬一块,右咬一块,肉变得越来越小。  最后小狗们终于得到了大小一致的两份肉,但是比起分肉之前小了许多。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以这则材料为例,说一下审题立意的方法。

   首先,要站对立场。所谓立场,也就是替谁说话。当然要替  主人公说话,替好人说话。狐狸象征着一种坏人,是配角。若从狐狸的角度写“有方法才能  有所得”,甚至把狐狸的狡猾说成聪明,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那块肉不属于狐狸,而它却假  公济私,利用两只小狗想绝对公平的心理大占便宜。

   其次,要注重结果。若从过程分析,“都想据为己有”揭露  了小狗们的贪婪、自私;“吵得不可开交”说明它们不够团结,不讲和谐,不懂谦让。但它  们请公证人说明它们还是想妥协;它们的贪婪、自私与狐狸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所以,  若从反对贪婪、自私,或提倡团结谦让立意,都只是抓住了细枝末节。

   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而结果却确定无疑,最具说服力。这则  材料的结果有两个要点。一是小狗们终于得到了大小一致的两份肉,实现了公平;二是它们  得到的肉比起分肉之前小了许多。有的同学由此立意,写“不要因小失大”或“切忌得不偿    失”,却有点笼统,没有指出这其中的“小”或“得”是公平,更没有指出这其中的“大”  或“失”是实惠,是最大化的切身利益。

   第三,要主次分明。材料中,公平问题显然已经退居次要地  位,双输的惨痛教训呼唤着双赢这个重点。所以最佳立意可以概括为“要公平,更要双赢”。  

   第四,要深化主题。深化的方法是从政治的高度在文章临近  结尾时写一小段。这则材料典型地体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危害,提示人们大同社会的  关键是共同富裕。

   第五,可联系对比。两个男孩分橙子的材料与此有相似之处,  但那则材料讲的是“要公平,更要节约”,里面有个男孩只需要橙子皮,却造成了资源浪费。  按一般情况,两个男孩“分者后挑”的方法的确实现了相对的公平,说他们没有双赢不准确。  但“分者后挑”的方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两只小狗的问题。

   公平的真谛——双赢

   狐狸把肉左咬一块,右咬一块,肉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小狗  们终于得到了大小一致的两份肉,但是比起分肉之前小了许多。

   小狗们想要绝对公平的心理被狐狸利用,结果都吃了大亏。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小狗们最后得到的大小一致的两份肉,如果进行精确的称  重,也还是有差别的。所以生活中的斤斤计较是不必要的。当初它们若商量好,一个分肉,  另一个先挑,就能保证相对的公平,两全其美。因此说,公平的真谛是双赢。

   二桃杀三士令人警醒。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人面对  仅有的两个桃子,虽然意识到是晏子的挑拨离间,还是不由自主地争起功来,结果在自尊心  的驱使下,全部自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得不到桃子,也不怎么吃亏,相对于他们丰  厚的俸禄而言,一个桃子算得了什么?为了公平而被人算计,实在不值。

   范蠡泛五湖可为楷模。勾践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  湖,自得其乐;更以畜牧积累起大量财富,人称“陶朱公”。范蠡不求分茅裂土,他明白,  在封建专制时代,是不可能与国君讲公平的。对于只可与其共苦、不可与其同甘的孤家寡人  来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家常便饭,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是理所当然。所以范蠡功成身  退,在隐居中过上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游哉优哉的美好生活,与国君双赢。  

   廉颇蔺相如终成佳话。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表现,蔺  相如被拜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觉得不公平,大放厥词。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良  苦用心,于是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避免了两虎相争,实现了双赢。

   杯酒释兵权堪称经典。赵匡胤怕他的手下也会黄袍加身,便  在酒后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将领们纷纷称病或者告老还乡。皇帝独揽了大权,也赐给他们很  多财物,君臣不疑,大家都过上了好生活。

   大锅饭导致共同贫穷。邓小平于是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带领全国人民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进军。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做法看似不公平,  实际上则是发展的必经阶段。思想解放了,中国正向着既公平更富裕的大同世界发展。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需要辩证分析,改为“患不均更  患寡”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