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高考作文预测备考热点素材 之一:高山仰止话林庚
林庚 (1910 — 2006) 字静希,福建闽侯人。 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 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新诗创作及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中国文学史、楚辞、唐诗及古 典小说等领域,有深刻、系统、独到的见述。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 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 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袁行霈说:“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 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 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人物透视
学问与人品
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庚题字,林老爽快应允,还对当 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午行吗 ? ”当他按约定时 间赶到林庚寓所时,林老已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词的精美卡片,还抱歉地问 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 ? ”
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 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
【素材解读】
林庚先生为学生题字所表现出的谦和与守信之风,让人感动。本素材可用在 有关人品、境界、学问与品格等相关的话题中。
【素材运用】
人品与人才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制约,也可以相互借势。好人品与好人才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对于一 个人是否为社会所用,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众人 耳熟能详的人才,可是他要是没有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默默无闻搞研究的人品,他能有今 天的成功吗?
漫话《西游记》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先生经常夜读《西游记》。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 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 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 80 岁高龄出版了《〈西 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 先生的著作,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 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北京大学中文系副 教授杜晓勤说:林庚先生到晚年都童心未泯,“成为大教授了,都还看小人书”。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他以诗人的眼光,在著述《〈西游记〉漫话》 里提出:“《西游记》是神话和童话的结合。”
【素材解读】
林庚先生在困厄中以书为伴,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文学作品结合,留下了 一部让学界赞叹的大书。本素材可用在有关困境、执著、童心的话题中。
【素材运用】
无邪的童心立于社会而不败的资本就是那股浩然的正气,它驱散所有的诱惑, 让你高耸于正义不败之林,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有它在,人生的旅途中便不必担心寂寞, 因为会有一个与孩童一样纯洁的童心时刻与你走在一起,与你一同走向成功。它放射出无限 的力量,让你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它更闪耀出的是耀眼的光辉,号召所有 与你一样纯洁的童心。
最后一课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 1933 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在讲台上已躬耕了半个世纪, 但这“最后一课”,他整整准备了一个月。他的讲课题目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 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场面极一时之盛。铃声一响,身高一 米有八的老先生出现在讲台上。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 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整整 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然而,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纵横捭阖,出神入化,炉 火纯青。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奇迹般地得以复活,带着五千年华夏文化 的精魂,洞穿时空,直击今人的心灵世界。这堂课下来,大家都蒙了: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 个境界!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休养了好长一段日子。
【素材解读】
林庚 先生为自己的“告别课”精心准备,将自己的学识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敬业与博 学的大师风范。本素材可用在有关敬业与乐业、精彩人生、人生壮怀的话题中。
【素材链接】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一句格言教训弟子:“一日不做事,一 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当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 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率真的林庚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 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 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 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 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 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他在床头挂了 一只花蝴蝶的风筝。在那只花蝴蝶的相伴下,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 钱理群说。
【素材解读】
林庚先生在晚年淡出公众的视野,以赤子之情怀感受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自 得其乐而又平淡安详。本素材可用在有关赤诚、淡泊人生、隐居之乐等话题中。
【素材链接】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 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 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 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 会有出息。”
相期以茶
2005 年春,北京大学中文系隆重举办林庚教授 95 岁寿庆,首先朗读季羡林先生的祝词:“相期以茶——贺静希兄九六大庆。” 在场的人都知道季先生正在住院,可是看到他仍能用毛笔写字,笔锋流畅有神,大家都在心 里以“相期以茶”祝颂两位前辈。
“相期以茶”是中国人祝寿的习惯用语。“米寿”、“茶寿”成为老年人对 生命的期望。汉字“米”的形体,一看到便知如同“八十八”合起来的。茶字的形体,很像 米字之上加上草字头。草字头“艹”,如同数字“廿” ( 音念,即 20) 。这样,米字上加上“艹”就成为 108 岁了。所以称 108 岁为“茶寿”。
2006 年是 季先生的 95 岁寿庆,这就自然地让我们想起编写《“相期以茶”——季羡林 散文集》。这里的“相期以茶”四个字,请林先生题字最为完满了。 2005 年底, 我们去拜见林先生,先生欣然命笔。他题的“相期以茶”,用了硬笔,苍劲有力。林先生自 谦手有点抖了,但他的签名仍保存原有风采。现在林先生题的四个字就选用在季先生散文集 的封面上。季先生的散文凝聚了他的人生体验,凝聚了他的智慧、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的 跌宕起伏,林先生也正是这几十年的见证人。携手共度七十载春秋的风霜雨雪,友情是很宝 贵的。令人扼腕痛惜的是, 97 岁高龄的林先生已于 2006 年 10 月 4 日仙逝了。季先生的散文中洋溢着“相期以茶”的思想 力量,它也必将鼓舞广大读者更积极乐观地创造生活。
【素材解读】
林庚与季羡林的友谊,验证了“相期以茶”的美好和圆满。人生易老天难老, 而人之友情,却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本素材可用在有关相期以茶、见证友情等话题中。
【素材链接】
文学家苏曼殊的绘画造诣很深,他同江苏的赵伯先是好朋友。两人交情甚笃。 一天,赵伯先请苏曼殊作一幅画,苏曼殊向来不轻易画画,但伯先是老朋友,自然一口答应 了。由于苏曼殊当时正忙着收拾行李准备去日本,没来得及马上给赵伯先画画。谁知分别不 久,黄花岗之役爆发了,赵伯先是个革命党人,他对黄花岗起义失败感到无比义愤,呕血致 死。苏曼殊得知好友去世的消息,异常悲痛,赶忙画了《荒城饮马图》托人带回国内焚化在 赵伯先的墓前,以示哀痛。即使这样,他还觉得愧对朋友,从此后,就不再作画,以示心中 愧怍之情。
人物品读
那一份晚唐的美丽
——重读林庚王文静
重读林庚,是在先生离世的第五个年头。在诗歌文学日渐边缘化的今天,人 们很少再提起诗人的时候。闲时偶尔从书架低处抽出一本丰子恺的漫画册,看画时读到标题,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的 曼妙词句。不知怎的一下子就想起林庚先生来。
看过林先生的评传,书里说
1930 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 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转系的原因就是一本《子恺漫画》。先生晚年曾经回忆 说,自己的中学时代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了清华后常在图书馆乱翻乱 看,看到了《子恺漫画》,画的标题竟是“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 悠”“几人相忆在江楼”这些美丽的古人诗句。看了画,就去找诗词看,结果就入了迷。再 读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言,先生一下子就对古典诗词上了瘾。古老的诗歌艺术就是 如此有魅力,美丽的唐宋诗词使林庚的人生从此改变。
做诗人,创作旧体诗,让他得到了前辈大家俞平伯和朱自清的赏识,毕业后 成了朱自清的助教。自由诗创作,让他得到了另一种自由——“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生活中 最直接的感受”,他创作的《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由此成为诗 坛健将。可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创作者,林先生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 “创作应该是一件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 1935 年,在包括著名 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读过林庚早期创作的诗歌,正像诗人废名说过的那样:“他的诗是自然的, 同时也是突然的,有着一份晚唐的美丽。”如今重读林庚,更喜欢他耄耋晚年的作品。一本 去年从书店购买到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的,先生九十岁时问世的诗歌力作——手迹影印本哲 理诗集《空间的驰想》,总是让我爱不释手。
正因为先生曾经就读于清华物理系,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学识功底,才使他 更加觉得有限的科学方法在无限的宇宙面前总是显得那样苍白,而艺术的表现却可以超越, 艺术的感受在一刹那可以永恒,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能使人类超越有限, 直面无限的宇宙。诗歌足以实现人生的解放。先生每首诗中的哲理味道,就在于“突然”里 面,包含着太多深邃隽永的“自然”。
捧读这本书,常让我浮想联翩: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自己的前途可以选择, 我一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走进清华园,走进林先生的古典诗词的课堂,亲耳聆听先生有 关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独特讲解,在青春成长的路上不断承装“青春和 美”的无尽财富。我是多么渴望亲眼看见“身着丝绸长衫,神采奕奕”的林庚先生,做一名 台下虔诚弟子,屏息凝神,只等林先生的慢条斯理,京腔京韵,还有那清秀、飘逸的书法板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