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分类复习训练经典试题
目录
二、 恨 别 杜 甫 【思想情感 是否同意前人的评价】
三、 题武关 杜牧 【咏史诗 修 辞方法(拟人对比比喻)】
四、 陇 头 吟 王 维 【怎样表达思想感情 (对比 用典)】
五、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景物情感 虚实结合的 手法】
六、 北 歌 佚 名 【 人 物 形 象 借 景 抒 情 虚实结合】
七、 减 字 木 兰 花 题 雄 州 驿 蒋 兴 祖 女 【 思 想 情 感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直 抒胸臆)】
八、 长 安 秋 望 赵 瑕 【从意境上分析写景的妙处视听动静结合角度写景】
九、 巫 山 一段 云 • 古庙 依青 嶂 李 珣【 炼字 题 对古人评价的看法】
十、 浣溪沙无名氏【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景情关系哀景哀情 乐景哀情】
一、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
阅读 下面这首宋词,回答 8 一一 -9 题 .(11 分 )
踏莎 行•春暮
寇准
春色 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 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8.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是从哪两个角度 写 景 的 ? 描 绘 了 一 幅 怎 样 的 面 面 ?(5 分 )
8 .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描绘的( 2 分)开篇描绘出一幅暮春风物,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后,梅树上也结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 由所闻到所见,犹如画卷般,营造一片清幽的景象。( 3 分)
9.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 ? 请简要分析 .(6 分 )
9 .要点: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 与惋叹,思念之情,孤寂情怀( 3 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情景交融 ( 3 分)
【鉴 赏】
宋人 胡仔称寇凖“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这一评语,用以评析寇准的词作也是恰当的。这首 闺怨词便体现了上述艺术特色。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 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然,风格清新,语言晓畅,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
这首 伤时惜别之作,写得情思绵绵,凄婉动人。词中虽然先写景后写情,但景中也是寄寓深情的。 全词于字里行间处处跃动着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流露出一 种美人迟暮、青春易逝的惆怅之情,读之令人销魂。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恨别
杜甫
洛城 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 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 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 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5 分)
8. 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1 分 ) 。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 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 (2 分 ) 。尾联回应首联, 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 2 分)
9.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 ‘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6 分)
9. 同意 (1 分 ) 。“步月”,月夜, 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1 分 ) 。 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 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2 分 )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 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 ( 2 分) ( 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 赋分 )
【鉴 赏】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 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 759 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 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 700 年(天宝 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 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 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 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 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 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 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 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 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 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 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 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 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760 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 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 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 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 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 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3]
三、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 9 题。
题武 关①
杜牧
碧溪 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 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 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 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 注 ] 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 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 一。
8 .诗人“笑”怀王什么?为什么“笑”?请简要分析。 ( 5 分)
8 .( 5 分)诗人“笑”怀王糊涂昏庸,听信小人, 放逐屈原,最终造成自己客死秦国,楚国国运衰败的悲剧结局。( 3 分)诗人“笑” 怀王是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居安思危,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 ( 2 分)
9 .诗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 6 分)
9 .( 6 分)【答题示例】①拟人:首联“碧溪留我 武关东”一句诗人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 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②对比: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 屈原憔悴去如蓬” 两句诗人用强烈的对比,将郑袖得宠而“酣似醉”之态,与屈原遭放逐后 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色作鲜明的对比。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的形象对比, 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赏析对比“山樯谷堑” 与“弱吐强吞”或赏析对比“怀王”与“圣神”言之成理亦可)③类比、比喻:颔联“郑袖 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两句诗人用郑袖“娇娆”“酣似醉”,表现其娇妒、得宠之 态,而“酣似醉”的类比,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诗人用屈原的“憔悴”,表现其形 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的比喻,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 涯。形象地表现了怀王的昏庸。(赏析颈联比喻“山樯”与“谷堑”,言之成理亦可)④借代: 颈联“山樯谷堑”代指昔日江山依旧,“弱吐强吞” 代指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诗人通 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 身死异国的悲剧。(依据诗句赏析出一种修辞得 3 分)
【鉴 赏】
这是 一首咏史诗。公元 839 年(唐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 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武关, 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作为千古形胜之地,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 一番。所以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 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 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这里诗人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 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 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 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 迹自穷”的根源。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 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 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 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 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 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 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娇娆”,可见其娇 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 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诗人正 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 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 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 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 壕沟深长的山谷依然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却象过眼烟云尽已成空。诗人通过对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 史教训。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 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 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 翻卷,残阳如血。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 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 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 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 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 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 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这 首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 起,上下千年,思绪纵横,立意深沉而含蕴。 [2]
四、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 9 题。( 11 分)
陇头 吟
王维
长安 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 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 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 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 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 “太白”指太白星 , 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典属国” 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8. 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 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5 分)
8 .长
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 流泪。( 3 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 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 分)
9. 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6 分)
9 . ①用对比手法 ( 反衬 ) 。开篇 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 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 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 深省。(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 2 分;分析对比,也可 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 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 了用典(类比)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 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 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鉴 赏】
这是 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 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 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 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 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 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 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 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 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 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 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 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 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
清人 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 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 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 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